礼乐街道中福社区创新“公益+运营”模式打造“亲邻之家”
解锁社区治理“幸福密码”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3-24 07:29   

    □江门日报记者 陈婵 通讯员 梁颖媚

    翻开礼乐街道中福社区“亲邻之家”3月份的服务清单,记者发现,周一至周日,每天活动不重样,妇女节手工制作课、邻里植树志愿服务、“四点半课堂”等活动丰富多彩,备受街坊邻里青睐。

    作为江门市首批社区党员志愿服务基地,近年来,中福社区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积极探索社区服务力提升新路径,创新“公益+运营”模式打造“亲邻之家”,为社区治理注入强劲活力,解锁社区治理“幸福密码”。截至目前,“亲邻之家”累计开展活动30余场,惠及居民2000余人次,居民满意度达98%。

    精准服务 满足多元需求

    去年,中福社区深挖社区资源优势,活化利用闲置公建配套空间,创新打造“亲邻之家”服务矩阵,构建“1+N”服务体系(1个党群服务中心、N个功能空间),通过“亲邻议事厅”“共享书屋”“邻里学堂”“儿童乐园”“工具共享互助区”等特色空间,精准对接居民议事协商、文化教育、邻里互助、亲子共学等多元需求。

    “亲邻之家”设立后,社区居民笑姨便成了这里的常客。她说:“有了这个‘亲邻之家’,我经常约上老友来这里跳舞、做手工,退休生活多姿多彩。”

    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亲邻之家”每月推出公益课程和主题活动,如联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设龙舟制作技艺、大头佛表演套路、木雕制作等传统文化课堂,惠及居民600余人次,推动非遗技艺“活态传承”;开设智能手机应用、家政技能培训、旧物改造、美食制作等实用课程,助力居民提升生活品质;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暑期邻里乐”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手工黏土制作、玻璃彩绘DIY、非遗漆扇和非遗油纸伞等主题活动20场次,参与儿童超500人次。

    与此同时,该社区还创新推出“邻里集市”共创品牌,整合辖区企业、社会组织及居民达人资源,开设美食分享、人才招聘、非遗传承、政策咨询等便民摊位,增进邻里感情。

    运营创新 实现服务升级

    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离不开阵地和队伍。中福社区创新构建“公益+运营”“阵地换服务”合作机制,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引入优质教育机构——源艺文化培训中心,打造“福宝坊”共享教育学堂,创新推出课后无忧托管、素质教育培训、惠民公益课堂三大教学板块,构建起涵盖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的“教育服务矩阵”,有效提升服务质量。

    有了平台和队伍,该社区通过“四点半课堂”“周末成长营”“假期研习社”等特色载体,织密青少年课后服务网络,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破解双职工家庭子女看护教育难题,为将近600名学生提供了涵盖多领域的高质量课程,为8名困境儿童和2名优秀志愿楼长子女提供免费的辅导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运营机构还以“公益合伙人”身份深度嵌入社区治理网络,创新构建“公益课程+志愿服务”双向赋能机制,为社区党员先锋、志愿楼长等志愿服务团体、特殊儿童群体等提供一定的公益课时;在传统佳节等重要节点,精心策划“艺启成长”公益行动,组织学员化身“社区小使者”,通过艺术表演献礼新春、少年宣讲团入户普法等特色志愿服务,将课堂延伸为服务社区的精神场域。

    多元共治 提升幸福指数

    “可以建设一些阅览室、乒乓球室、舞蹈室等功能场所,方便居民就近活动”“小区带娃的退休职工挺多的,可以多多关注这类群体,组织一些家庭活动”……在中福社区帕佳图小区议事会上,居民就活动阵地的建设各抒己见。

    近年来,中福社区以“亲邻议事会”为载体,建立“居民点题—多方议事—协同解题”闭环机制,围绕小区环境整治、公共设施优化等民生议题,全年召开专题议事会15场,收集意见建议80余条,推动安装充电桩雨棚、增加儿童游乐区等11项民生工程落地。

    中福社区还创新推行“大党委+双报到”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商共议,通过“双向认领”机制,发动18家共建单位、红色物业及爱心企业认领“节日送温暖”“困难家庭帮扶”“微绿地认养”等公益项目12个,惠及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200余人次。此外,创新“专业队伍+草根组织”培育模式,成立新就业群体志愿队、党员志愿服务队、志愿楼长志愿服务队、文艺“芳华”志愿队等,吸纳志愿者156人。通过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居民参与文明劝导、环境美化、文化墙绘等志愿服务热情高涨,从“旁观者”转变为社区治理“参与者”。

    中福社区党总支书记邓广信表示,通过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社区构建起“大事共议、要事共决、实事共办”治理格局,不仅拉近了党群之间的距离,还增强了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任编辑: 吴惠英  二审:宁园  三审:陈淑婷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