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目组的用心指导下,小燕的就业技能越来越娴熟了。
“叮铃铃……”早上7点30分,一阵急促的闹钟声响起,小燕(化名)熟练地关掉闹钟起床,开始洗漱。30分钟后,她准时坐上开往赤坎镇康园中心的606路公交车。二级精神残疾的小燕是赤坎镇康园中心学员。如今,小燕的认知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提升。过去只能在家中“茧居”的她,不仅走出家门,还找到了一份制衣厂的工作。她的转变来自江门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开平市)项目的开展和项目人员、家人的长期关怀和帮助。
近年来,江门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开平市)项目在江门市民政局、开平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委托江门新会济康医院提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通过科学规划、多方联动和暖心服务,成功打造出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的“开平样板”,为社区康复体系建设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文/图 张华炽
个性化服务 助患者重拾自立信心
原本,小燕只在家里和康园中心活动,不过随着项目开展,项目组发现小燕病情稳定,具备较好的社交能力和强烈的社交意愿。为此,项目组为小燕制定了一系列个性化康复治疗和烘焙、手工艺制作等就业技能培训。
负责跟进的社工表示,小燕是众多服务对象中康复效果较为明显的一位。现在制衣厂的工作,是小燕自己看到招聘信息,通过面试后获得的。“医生社工说,我康复得很好,工作做得很棒。”小燕自豪地说。
据了解,项目以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和融入社会为目标,以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与参与能力和就业能力为重点,开展个性化康复治疗和培训。专业医护团队联合开平市当地社工组织,重点打造从“技能培训”到“稳定就业”的职业康复支持体系。
除了小燕这样自主择业的服务对象外,项目还积极联动多家爱心企业,通过职业培训、助残上岗等方式,为精神障碍人士提供辅助性就业服务。累计举办职业技能培训活动6场,成功为40名精神障碍人士推荐就业,让他们收获工作经验、增强就业本领,重拾融入社会的信心。
江门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开平市)项目督导、江门新会济康医院行政副院长何玉婵表示:“小燕可以自主找到工作,让我们知道,不但服务对象在努力学习,掌握就业能力,社会也正在以一种包容、平等的态度在接纳他们。”
多维度发力 为患者铺就“新生之路”
在这个项目中,还有许多和小燕一样的服务对象,小贤(化名)便是其中之一。小贤患有精神分裂症,有着幻听、被害妄想等症状,且病情反复,此前多次住院治疗效果不佳。2024年初,经当地社区转介,工作人员把小贤接到新会济康医院。在这里,小贤接受了护理和多项辅助检查,医生根据她的病情制定并调整治疗方案,如使用药物控制症状,并监测药物副反应。同时,针对她认知功能减弱的情况,开展计算机认知系统训练,延缓认知功能衰退。在医护人员为小贤提供专业治疗的同时,康复训练与生活技能训练也在同步进行。
渐渐地,小贤养成了按时服药的习惯,并学会自主管理药物,这对控制病情起到关键作用。随着小贤的情况逐渐改善,项目组开始关注小贤的就业问题。“我们通过职业认知教育、技能培训、心理调适和求职指导等一系列措施,帮助小贤在2025年2月成功获得了清洁工的职位,她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雇主认可。”项目负责人说。
据介绍,项目通过构建“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咨询师+康复师+社工+志愿者”的专业服务团队,精准评估开平市辖区内近4000名精神障碍患者状况,为其中150名患者量身定制“一人一档”康复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精准对接服务对象的需求,实现对患者康复状况和服务需求的实时跟踪、精准匹配,为后续服务的高效开展筑牢根基。
项目开展以来,共为150名建档服务对象(优先低保低收特困对象)及其家属提供专业援助,开展上门随访、用药指导、心理疏导等服务,累计开展上门服务2000人次。另外,为其中40名患者建立重点跟踪个案档案,并针对患者不同情况,精心制定涵盖个性化干预方案。工作人员定期深入社区开展随访关爱活动,为患者及其家属排忧解难,构建起良好的互动机制,有效缓解服务对象心理压力,帮助他们重拾信心。何玉婵表示:“全方位服务精神障碍患者,多维度精耕细作促进康复,才是患者恢复社会功能的关键。”
项目聚焦患者社会功能重建和康复需求,组织各类特色社区康复活动68场,吸引近1500人次踊跃参与。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专业康复指导,改善其症状,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也增进了社区居民对精神障碍康复的了解,营造出全社会关心关爱的良好氛围。“以前总担心孩子与社会脱节,现在他不仅学会了很多技能,还能在社区活动中交到朋友,整个人都开朗了不少。”患者家属李女士的欣喜溢于言表,道出了众多接受项目服务家庭的心声。
像小燕这样的患者,从“不敢出门”到“自信上岗”,从“社会边缘”到“工作能手”,随着更多资源的持续注入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江门以精准化服务破解精神障碍群体融入难题,为更多精神障碍患者铺就“新生之路”,为精神康复事业提供了重要的“侨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