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指导学生用AI辅助学习。
“My sojourn to the mall was an exquisite odyssey(我的购物之旅是一次精致的冒险)……”江门一位五年级英语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某篇作文“超纲”了。词汇高级,句式复杂却缺乏细节,甚至夹杂中式英语。她基本可以确定:“这不是孩子写的,而是照搬AI的。”自ChatGPT、DeepSeek等AI工具爆火以来,学生用AI工具写作业的现象日益增多,引发教育界广泛讨论。AI究竟是学习的“开挂神器”,还是扼杀思维的“杀手”?当AI能在几秒内写出优美的句子、解出复杂的数学题时,学生埋头完成作业还有意义吗?如何平衡技术使用与能力培养,成为教育新课题。
文/图 陈慕欢
助力学习 把AI当成“写作教练”“智慧伙伴”
蓬江区棠下镇实验中心小学六(1)班的谭嘉森将AI工具视为“写作教练”:“写作文前,我会让DeepSeek出示例文,参考例文的谋篇布局。例文中的细节描写也会激发我的灵感。”在他看来,真实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AI无法替代。
与谭嘉森同班的韦京桢则用AI工具辅助数学解题和手抄报制作。“DeepSeek就像一位‘智慧伙伴’,帮助我训练思维、打开思路,给我灵感。”他说,“尽管AI强大,但我也不会照搬照抄,因为AI也会出错,需要认真甄别。”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多数家长出于视力保护和防沉迷考虑限制电子设备使用,但已有家庭开始探索AI工具的教育应用。蓬江区丰乐小学四(2)班学生欧阳镐信在寒假期间,借助AI软件Kimi为全家规划贵州旅游行程,从交通安排到景点门票都独立完成。根据他展示的Kimi的使用界面可见,输入“如何从安顺西到黄果树瀑布”后,系统不仅提供多种交通方案,还详细标注了时间和费用等信息。“这既方便了出行准备,也锻炼了我的综合能力。”欧阳镐信说。
家长态度不一 担心孩子对AI产生依赖
对于AI工具辅助学习,家长态度呈现明显差异。江门市怡福中学八(1)班学生雷雅晴的母亲周女士表示,孩子从小学就开始使用“科大讯飞”等AI软件。这些软件不仅能自动识别错题、整理错题本,还能生成英语短文辅助单词记忆。“AI让学习更有趣味性,”她说,“但随着技术越来越智能,我担心孩子对AI产生依赖,影响创新思维发展。”
五年级学生家长林先生则持谨慎态度:“写作需要真实生活积累,数学需要思维训练。孩子曾想用AI修改作文,但我坚持‘宁可要稚嫩的真话,不要精致的套话’。”他特别担心孩子的技术依赖问题,“如果现在依靠AI查单词、解方程,考试时没有这些工具怎么办?”
家长陈女士则积极拥抱新技术:“AI本质上是工具,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在辅导四年级的女儿时,她会借助DeepSeek解决难题。“比如,‘未来的学校’这篇作文,我给AI详细的指令要求,生成的范文确实很有参考价值。”陈女士特别强调使用技巧,“女儿会加入‘植物园配备VR眼镜’‘教室有全息投影’等个性化要求,让AI输出更符合其设想的文章。同时,我要求她必须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内容,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教师探究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
3月24日,蓬江区杜阮镇龙溪小学六(1)班学生在电脑室体验了一节AI工具辅助的作文修改课。每位学生都收到了个性化的“作文诊断报告”。
学生邱奕茜兴奋地说:“没想到AI这么厉害,不仅能识别手写作文,还能分析优缺点,并提供具体到每一句话的修改建议,大大拓展了我的写作思路!”
该校教导处副主任陈小婷介绍,课前让学生独立完成初稿,再使用AI进行批改,生成详细的“诊断报告”。课堂上,学生与AI“比赛”,一起对一个片段进行润色优化,比较两者的优缺点。
陈小婷表示,学校积极在语文、英语、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开展AI教学应用,致力于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她欣喜地看到,AI工具技术正在逐渐改变镇街学校的教学面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至于是否担心学生会产生依赖,陈小婷坦言并不担心:“AI工具无法提供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如果学生生搬硬套的话,老师一眼就能识别出来。”她强调,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而不是完全依赖它。
江门市怡福中学数学老师邓湘则分享自己探究AI工具使用的经验。她曾组织学生利用AI工具研究“田径场设计”,学生通过AI工具获取设计方向和数据,课堂效果显著。“我支持学生在一定范围内使用AI工具辅助学习,但反对用AI工具写作业。”她说,“AI工具能快速给出答案,但过度依赖会跳过思考过程,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邓湘认为,AI工具正倒逼教学改革。“传统重复性作业易被AI工具取代,因此需设计更具思维挑战性的任务,例如让学生用AI工具收集数据,探究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未来教育 培养AI难以替代的能力
日前,蓬江区农林双朗小学举办“智领未来:AI与大数据驱动的教学创新”研讨会。现场展示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多学科如何借助AI智慧平台开展教学,学生如何利用AI实时答疑……这场跨学科的教学探索,为未来教育创新提供了实践样本。
蓬江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李冠斌指出,教学应聚焦信息素养培养,保护学生的创造性,以研讨会上的课例《AIGC里的诗情画意》为例,教学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文生图操作层面,而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提示词的作用。实践环节中,学生尝试用不同提示词生成图像。当发现第一个提示词无法准确表达古诗意境时,及时调整第二个提示词。虽然第二个提示词能体现诗意,但重复生成导致图片雷同。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自选古诗创作,经历“发现问题—解决—再优化”的完整过程,培养解决问题能力。课程最后还通过让静态图片“动起来”,拓展学生的创意空间。
面对AI带来的挑战,教育工作者正在重新思考学习本质。李冠斌强调:“当AI能够轻松完成知识检索时,教育重点必须转向培养AI难以替代的能力——包括真实情感表达、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