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正在进行大课间操前的热身运动。
开平以体育为抓手的改革,让孩子们在运动中强健体魄。
日前,开平市在三埠街道春华小学举办“2024-2028年度江门市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开平)授牌仪式暨开教大讲堂专家讲座,为9所新晋“江门市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颁发牌匾。当前,在开平市,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校园里蔓延。从政策顶层设计到课堂一线实践,从硬件设施升级到师资力量充实,开平市以“健康第一”为核心理念,构建起教育新生态。这场以体育为抓手的改革,不仅让孩子们在运动中强健体魄,更在汗水中绽放出灿烂笑容,有力推动学校体育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以美育人的教育愿景。
文/图 敖转优
政策支持
树立“健康第一”理念
据悉,开平市共有9所学校入选2024-2028年度江门市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名单。其中,开平市第一中学以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四大特色项目入选,世界谭氏中学、三埠街道思始小学以足球特色项目入选,三埠街道春华小学以篮球特色项目入选,长沙街道谭宏帙纪念小学以乒乓球特色项目入选,三埠街道迳头小学、赤水镇中心小学以排球特色项目入选,教伦中学、三埠街道西郊小学以田径特色项目入选。
“这份荣誉是对过往工作的认可,更是未来前行的动力。”开平市第一中学副校长何少华在授牌仪式上表示,学校将依托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四大特色项目,深化“五项工程”建设,让体育成为学生成长的“隐形翅膀”。而春华小学政教主任周春明则透露,学校通过优化篮球课程、开发了“德安小游戏”等创意活动,让课间15分钟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
9所学校成为江门市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更是开平市加快推动体育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政策层面的突破为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根本保障。在2025年2月,《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的通知》正式实施,江门市教育局同步发布“体育十条”,明确提出“杜绝不出汗的体育课”“推广咏春拳进校园”等创新举措,为基层实践指明方向。而开平市率先响应,将每天1节体育课、课间15分钟制度写入校历。
“体育教育不仅能增强体质,更是塑造人格的熔炉。”开平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阳光1小时”计划,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运动中学会合作与坚持。
硬件升级
为学生运动提供有力支持
今年新学期伊始,三埠街道港口小学新建运动场正式启用,为同学们送上了一份丰厚的“开学礼”。200米塑胶跑道、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功能区域划分科学,设施齐全,为师生打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运动健身环境。“港口小学现有学生3030人,是开平市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学校,此前,原有的运动场设施陈旧,空间局促,给师生日常教学和体育活动带来诸多不便。”该校校长李权海回忆道。
“新运动场不仅漂亮,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活动空间。下课时,这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我和同学们可以一起跑步、打篮球、踢足球,尽情享受运动的乐趣。”港口小学学生池钰莹兴奋地表示,她将努力学习,积极锻炼,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走进春华小学,学校因地制宜拓展和开发活动空间,充分利用教学楼空地和走廊过道。此外,该校还开设了结合德育和安全教育的“德安小游戏”、轻物投掷等趣味活动。本学期起,该校将课间时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学生们跳绳、打篮球、打乒乓球,乐在其中。学校还开发了十余种趣味活动,让小课间变身“运动加油站”,同时加强课间安全巡查,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这样的场景,正是开平市推进“小场地大体育”的缩影。2024年,开平市投入396万元省级专项资金,完成6所学校运动场升级改造,塑胶跑道、标准化球场、智能器械区成为标配。周春明表示:“体育设施不仅要实用,更要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
硬件升级的背后,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开平市教育局明确提出“盘活存量、拓展增量”的策略:一方面通过优化校内空间,另一方面与周边社区共建共享体育场馆,形成“15分钟运动圈”。
师资充实
从“单兵作战”到“专业赋能”
在开平市金山中学体育教研室,联合备课正在进行。该校体育教师吴景涛正与教研组的教师们讨论学生的训练计划。吴景涛坦言:“过去我们靠‘土办法’教球,现在有了专业指导,课程设计更科学了。”
师资队伍建设是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开平市教育局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引入来自体育俱乐部、专业协会等校外机构的资深教练。
这些教练带来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指导,让学生接触到更专业、多元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体育视野,丰富了他们的体育学习体验。体育老师张老师表示:“参加这些培训和研讨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对教学帮助很大。现在引入校外教练,我们能一起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体育教育。”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体育教研员、二级教授肖建忠教授提倡,要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加强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是重要的一环,要不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学校体育建设。
师资力量的提升,直接反映在教学质量上。在2025年开平市中小学运动操展示活动上,各小学和初中学校学生踊跃参与,宛如一股蓬勃力量,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们无论是在动作规范、编排创新,还是服装造型、团队协作及运动量等都表现出色。评委们纷纷感叹:“孩子们眼睛里有了光,这就是体育教育的力量。”
生态重构
让孩子在运动中更加自信
“妈妈,今天我学会了‘鲤鱼打挺’!”3月20日,家住长沙街道的谭女士接到正在上八年级女儿的电话,兴奋地分享着学校武术课的趣事。这样的场景,正在开平市千家万户上演。
“体育十条”要求学校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家长谭女士对此举双手赞成:“以前孩子周末只知道补习,现在全家一起去爬山、踢毽子,现在亲子关系都变好了。”家校共育的纽带,通过“运动打卡App”和家长开放日得以强化。
在制度保障层面,开平市建立“体育质量监测体系”,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整合、分析、对比学生体测数据,为体质较弱的学生制订训练方案。2025年目标明确:中小学生近视率下降2%,脊柱侧弯筛查覆盖率达100%。
这场改革带来的变化,远超体育本身。在开平市2024年中小学生足球比赛中,汇聚了来自27所学校的44支足球劲旅,分别在长沙街道澄江小学、翠山湖实验学校、世界谭氏中学、吴汉良理工学校等四大赛区展开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角逐,规模空前。澄江小学女子和男子足球队分别获得小学组第一名、第二名。该校男、女足球队队长纷纷表示:“足球教会我们永不言弃,这种精神在考试中同样管用。”正如开平市教育局局长刘飞所言:“当每个孩子都能在运动中找到自信,教育的春天就真正到来了。”
★记者手记
让体育成为生命的底色
晨光中的武术操刚柔并济,黄昏下的篮球赛酣畅淋漓,孩子们奔跑的身影与笑声,勾勒出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在开平市的校园里,体育不仅是强健体魄的工具,更成为塑造人格、滋养生命的底色。
破题时代之问——从“小眼镜”到“小健将”。面对青少年体质下降的普遍焦虑,开平市以体育为支点撬动变革:大课间活动打破“静坐式”课堂,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项目交融,运动场成为“第二课堂”。数据背后是理念的转身——体育不再是被边缘化的“副科”,而是培养“终身运动者”的起点。当“小胖墩”在跳绳比赛中找到自信,“小眼镜”通过户外活动缓解视疲劳,体育的治愈力悄然显现。
超越竞技,体育是隐形的德育课。开平的实践揭示更深层价值:体育场是社会的微缩剧场。团队合作锤炼包容之心,田径赛道培养坚持之志,胜负输赢教会从容之态。西郊小学校长徐广齐感慨:“孩子们在跌倒爬起中学会了‘韧性’,这比任何说教都深刻。”这种潜移默化的品格教育,正是体育独有的育人优势。
“让孩子笑起来”“让活动嗨起来”作为“让开平教育强起来”五项工程的重要环节,体育改革与其他举措形成共振——体质提升促进学习效率,团队运动优化社交能力,赛事活动激活校园文化。教育者逐渐达成共识:体育不是时间的减法,而是成长质量的加法。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生命拥有蓬勃的可能。当体育精神融入日常,开平的孩子们正以矫健的步伐,奔向更宽广的人生赛道。这或许正是教育改革最动人的答案:在一招一式、一跳一跃之间,培育完整而丰盈的人。敖转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