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海街道:当好全区领头雁 争做全市排头兵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3-27 07:29   

从工业重镇到宜居新城,外海书写“烟火气”与“国际范”并存的“城市美学”。图为外海希岸酒店。邱昱

从工业重镇到宜居新城,外海书写“烟火气”与“国际范”并存的“城市美学”。图为外海希岸酒店。邱昱 摄

    春节后首周,江海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为贯彻落实江门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江海区锚定“国家高新、江海门户”战略定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要进一步强化江门国家高新区核心引领功能,奋力打造珠江西岸现代产业枢纽。即日起,江海区委宣传部联合本报江海工作室,推出《奋力打造珠江西岸现代产业枢纽》专栏,对江海区各镇街“一把手”及重要部门主要负责人开展面对面访谈,畅谈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开创江海区各项工作新局面。敬请垂注!

    □统筹/谢敏 王亚方

    策划/胡晴晴 文/何榕 梁家曦

    2025年是江海“新三十年再出发”首年,站在新起点,外海街道正以奋进姿态,锚定“外海智能制造”战略定位,开启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的双轮驱动。

    2025年,作为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的主战场,外海街道如何聚焦“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从“制造”走向“智造”?如何完成“初见成效”的目标,把“百千万工程”落到实处?

    日前,江海区委常委、江海区委办主任、外海街道党工委书记熊伟光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外海街道将全面落实区委全会和区两会安排部署,走好走实“新三十年再出发”的奋进之路,以“当好全区领头雁、争做全市排头兵”的使命担当,为全区奋力打造珠江西岸现代产业枢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制造”到“智造”

    产业升级蹄疾步稳

    新春伊始,希望、机遇吹响了外海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的号角。

    “新的一年,我们将紧密围绕‘外海智能制造’这一新的定位,把加快升级锻造产业体系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锚定2025年实现全年工业总产值冲击520亿元这一任务目标,力争推动工业经济体量全面跻身全市第2位。”熊伟光表示。

    外海街道区位优势突出。如何将区位优势变成发展动能?

    外海街道坚持工业立街战略,经济发展“含金量”更足。近年来,外海街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区比重持续保持一半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连续4年保持全市镇街第一。

    一方面,外海街道着力提升产业辐射力,加快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2个超150亿元产业集群,前沿新材料、安全应急产业2个超50亿元产业集群,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产业,力争实现三大主导产业规上企业超250家,产值占比超60%。

    另一方面,外海街道着力提升产业承载力,对86.6公顷可连片开发村级留用地作为产业配套园区进行统一定位、统一规划、统一招商,力争2025年底完成江睦路与高新路交界西北侧约1.46公顷街道级工业留用地开发和应急智能产业园的主体建设。

    “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我们今年计划推动规上企业达47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突破150家,助推9家企业产值突破10亿元,确保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继续领跑全市。”熊伟光表示。

    从工业重镇到宜居新城

    实现产城人深度融合

    从工业重镇到宜居新城,外海的路宽了、楼高了、景美了。

    “我们不是简单的工业城区,而是有温度的产业社区、有美学的城市空间。”熊伟光用“三大行动”阐释外海如何打造具有城市美学的产城人深度融合的产业新城。

    深入实施城乡更新改造行动。立足“国家高新、江海门户”定位,以“城市美学”重塑门户形象的理念,深入推进“物业城市”改革,同时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打造“烟火气”与“国际范”并存的现代产业都市。

    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突出抓好农村“三大革命”和“三线”整治,集中开展建筑外立面整治,强化主次干道沿线风貌管控,加快推动麻园等片区的“老旧”小区改造,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

    深入实施民生改善提升行动。努力办好学校、建好医院,加快推动外海中学升级改造项目、景贤实验学校项目、江门市中心医院新院区等一批教育医疗资源落地。

    建设到精细里,服务至细微处。

    近年来,随着外海街道制造产业提质增速,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也吸引不少“新外海人”涌入。据统计,外海街道有6.7万户籍人口,却有16万多外来人口。

    外海街道,何以留人?一方面,该街道抓好“硬设施”,深化安全应急产业园配套园区概念,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另一方面,做好“软服务”,由街道一把手和班子成员担任企业服务专员,让企业办事只跑一次、企业诉求当天解决,力争营造“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亲清型政企关系和营商环境。

    历史文脉浸润产业新城

    讲好“新老外海故事”

    外海街道的历史,是一部工业崛起的奋斗史,也是一部改革创新的探索史,更是一部千年文化史。

    熊伟光表示,要活化外海建镇千年的人文底蕴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历史基因”与“现代都市”相结合的文旅商融合街区,讲好“新老外海故事”。

    老故事见证工业辉煌。1988年5月1日,外海大桥正式通车,打开了江海外联内通新通道。1992年,江门高新区应运而生。经过数十年发展,江门高新区从地方性园区成长为国家高新区,并持续争先进位。

    新故事书写改革篇章。今年,外海街道以外海智慧产业园项目为切入点,撬动社会共同参与“百千万工程”。在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中,外海街道创新“国资+村集体”“村集体+社会资本”等合作模式,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直冲村注册成立“强村富民公司”,冲刺全市首个亿元村;金溪社区引入社会资本,建设金溪智能制造产业港……一个个改革案例,绘就了乡村振兴的“外海路径”。

    “今年,我们将继续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发动商会、企业、乡贤等通过入股等形式筹资,投入到增设的1.46公顷街道级工业留用地开发建设中,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外海智慧产业园。”熊伟光说。

    文化故事传承千年文脉。外海街道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茶庵公园、陈少白故居等历史文化遗迹,见证了外海千年文化传承。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从“外海制造”向着“外海智能制造”全力进发,实现了从传统工业重镇到现代宜居新城的华丽蝶变。外海街道,已然扛起“当好全区领头雁、争做全市排头兵”的重任,正以奋进之姿,向着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勇毅前行,书写属于它的新篇章,让外海之名闪耀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之上。

(责任编辑: 吴惠英  二审:宁园  三审:陈淑婷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