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篁村建成标准农田,为粮食高产、稳产、均衡增产奠定基础。
江门日报讯 (文/图 记者/冯瑶君)插秧、补苗、施肥……走进位于新会区司前镇兴篁村2025年新会区优丝苗米水稻品种试验示范基地,插秧机在田间忙碌,作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兴篁村正以高标准农田为画布,绘制现代农业的春耕画卷。“秧好半年粮,苗壮七分收”。在兴篁村伟堂农场——这个省级标杆家庭农场的育秧区,数以千计的育秧盘整齐列阵,盘内秧苗挺拔,根系发达如网。“与传统的水田育秧相比,旱育技术可以让效率提升40%以上。”伟堂农场负责人谭伟堂介绍道。
秧苗经过育秧机上塑盘、播种、覆土、喷水,制成一个个育秧盘后,直接放在稻田旁边的水泥地上进行培育,经过一周左右的暗化催芽,20余天后就能移栽到旁边的田里。
据司前镇农办负责人介绍,在众多育秧方式中,旱地育秧和湿润育秧是较为常见的两种。其中,旱地育秧因其独特优势,近两年受到越来越多大耕户的关注。
传统的水田育秧,从浸种、催芽、撒种到田间管护,至少要一个月时间,工序多,还费时费力,遇上低温、寒潮更是“雪上加霜”。而旱地育秧具有根系发达、秧苗粗壮、抗病害能力强等优点,且省工、省时,早育早栽,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农民种起田来更轻松。
据兴篁村党总支书记谭振达介绍,兴篁村水稻面积超过66公顷(1000亩),有水稻种植户76户。司前镇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去年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共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涉及兴篁等五个村约233.3公顷(3500亩)农田。项目已全部完工,翻新的灌溉渠为春耕生产引来“活水”,农田实现“田成方、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为粮食高产、稳产、均衡增产奠定基础。
为强化春耕科学技术指导培训,提升各村田间管护水平,连日来,司前镇组织农业技术人员、“田秀才”等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规模化育秧技术指导和化肥减量增效服务,同时,与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积极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利用微信公众号、网格群、宣传栏、宣传手册等群众易见易知易懂的方式,普及灌溉、轮休种植、旱地育秧等种植技术,做到农技推广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