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镇“石山印记”村史馆中的龙骨水车已有多年历史。
清明节临近,君堂镇黎塘村的不少乡亲都回乡祭祖。他们惊喜地发现,村内有近百年历史的碉楼里,建起了村史馆,展示该村的华侨历史文化。据悉,近年来,恩平市深化落实广东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工作部署,坚持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以村史馆建设为抓手,探索出一条“以文化塑形、以乡愁凝心、以阵地聚力”的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新路径,不断培育和擦亮乡村文化品牌,深入开展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激活文化生活“大能量”,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吴健争
通讯员 钟淑贞
亮点频现
展现恩平乡村巨大变化
作为恩平市重点侨村,黎塘村侨资源丰富,被誉为恩平“华侨历史第一村”。黎塘村旅美侨胞张瑞芬是华侨华裔中第一位杰出的特技女飞行家和唯一载入美国航空史册的华侨女飞行家。黎塘村还是恩平第一个通电话线路的村落,创办了恩平第一本侨刊,拥有恩平第一间侨联大厦、恩平第一个乡村汽车客运公司、恩平城乡第一个公园。这些历史都可以在村史馆里了解到。
“村史馆里有好多关于我们先辈的记载,可以看到他们为了家人、家乡奋斗的故事,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以后我会带孩子们多来看看,培养他们的乡土情怀。”黎塘村村民张女士说。
村史馆成为联结海内外乡亲的“精神家园”。黎塘村史馆通过展示华侨寄回的银票、侨刊《黎塘月刊》等,激发侨胞后代的文化认同。2024年10月,来自美国加州的32名侨胞组成恳亲团,回到家乡恩平,沉浸式打卡各镇(村)史馆,共叙乡情、共促团结、共谋发展,了解恩平乡村发展的巨大变化,感受恩平乡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目前,黎塘村确立了以旅游业与农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依托“侨文化+生态旅游+碉楼参观”,激活周边乡村旅游资源,打造旅游新业态。该村进一步发挥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助推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并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做法,扩点增面、示范带动,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大动能。
村史馆承载着帮助后人了解村史、寻根溯源的功能。“这架龙骨水车我小时候用过,过去农田缺水,我们用它输水到田里。”在大田镇“石山印记”村史馆,一位村民为记者介绍展厅内的龙骨水车,水车由石山村委会考试角村民小组捐赠,已有多年历史。
据悉,大田镇“石山印记”村史馆是恩平市首个村史馆。该馆的展览由“古韵悠然”“星火燎原”“峥嵘岁月”“薪火相传”四部分组成,集中展示石山村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活变迁、风土人情和历史荣誉。
示范先行
打造全域覆盖新版图
恩平将村史馆建设与侨乡文化传承、基层治理创新、文明实践深化紧密结合,书写乡村文化空间提升可借鉴可复制的“恩平样本”,目前,已建成14家独具特色的村史馆示范点。
在推进村史馆建设的过程中,恩平市明确“不搞大拆大建、突出乡土特色”原则,依托碉楼、旧祠堂、文化楼等既有建筑改造,避免资源浪费。各村史馆以“一村一主题”为原则,从历史沿革、村容村貌、人文特色、生活变迁、民俗风情、村民饮食、乡土特产、名人贤士等方面深挖本土文化基因,全面反映乡村的历史变迁和时代风貌。如,大田镇“石山印记”村史馆突出该村传承已久的石山木鱼,通过音像播放、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参观者领略恩平民歌的独特魅力,还展示了摩崖石刻、北帝石鼓等奇特景观;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沙湖镇东岸村史馆、君堂镇黎塘村史馆和东成镇横岗头村史馆着重呈现本村的历史变迁、华侨奋斗史等;以红色革命文化为主题的沙湖镇上凯村史馆、圣堂镇长安村史馆和大田镇朗北村史馆注重回顾红色革命老村的光辉历程和革命先烈英勇奋战的故事。
针对村史馆建设面临的资金难题,恩平通过“政府补一点、乡亲捐一点、村集体筹一点”的模式破解。黎塘村史馆的建设得到了海外侨胞的帮助,该村知名乡亲张锡年的后人积极支持村史馆建设工作,提供了大量记录侨眷金钱、物品往来的记录簿。横岗头村史馆的建设过程中,村民自发捐赠老照片、银票等物件。沙湖镇成功发动东岸村乡亲何欢潮捐资300多万元建设东岸文化中心,该中心集党群服务中心、华侨贡献展览馆、村史馆于一体,为归来的游子提供一处铭记历史、回忆乡愁的精神家园。
值得一提的是,恩平市将村史馆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核心载体,完善“15分钟文明实践圈”,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一个个村史馆不仅记录了村庄的历史,还成为村民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场所,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空间品质。如,大田镇“石山印记”村史馆开设“初心书吧”,为村民提供议事、学习的公共空间;良西镇横屋村史馆举办“教师荣光”展览,推动形成崇文重教的氛围。
下一步,恩平将继续推进村史馆建设工作,成熟一家,建设一家,不断扩大覆盖面。同时,深化村史馆功能,将其打造为凝聚共识的“精神高地”、文明实践的“活力阵地”、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引擎”,进一步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