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 (记者/唐达 通讯员/莫小青) 今年是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100周年,梁启超先生是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3月28日至30日,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校友总会主办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100周年纪念活动之“四大导师”故乡行在启超先生故里、中国侨都——广东江门举办启动仪式,并开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2025年两岸清华校友交流活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党委原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姜胜耀,国务院原参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施祖麟等逾百位两岸清华校友走进江门。广东省委台办主任钟挥锷、江门市委书记陈岸明、市委副书记郑泽晖出席有关活动。
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天津考察梁启超先生旧居时,高度赞赏梁启超先生的爱国情怀和优良家风。梁启超先生于1902年率先提出“中华民族”概念,1914年在《君子》演讲中首次凝练提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思想,对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儿女大团结贡献至伟。陈岸明在致欢迎词中强调,梁启超先生在家乡人民、广大清华校友心中有着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为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2022年应江门市邀请,北京清华大学校友总会、建筑学院、校史馆给予了大力支持,30多名清华师生克服了新冠疫情带来的大量困难,精心规划设计、现场指导施工,高水平完成了先生故居、纪念馆修缮提升工作。2024年9月,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荣获国家颁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江门与清华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校地情谊,清华校史上留下了众多江门人的身影。34名江门籍院士中就有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高能物理学家邝宇平、微波理论学家林为干等7人在清华大学学习或任教,江门五邑大学创校校长叶家康也是来自清华大学。长期以来,江门海内外乡亲倾力支持清华大学建设,如伍舜德、吕志和、李文达等著名乡贤都曾向清华大学捐赠资金建设教学楼、图书馆。
在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两岸清华校友参观了“强国梦 中华情”梁启超生平史迹专题展览,一起栽种“同心树”,举行两岸清华学子谈启超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座谈会、“梁启超与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学术研讨会,共同追怀先生高尚风范、卓越贡献,感悟浓烈家国情怀,传承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校训精神。
当前,江门作为中国侨都、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正全面落实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抢抓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科技引领、工业振兴、园区再造、港澳融合、侨都赋能、人才倍增”六大工程,奋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新增长极,为两岸清华校友合作交流、发展事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江门期间,两岸清华校友还前往江门双碳实验室、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广东润宇传感器股份有限公司、江门得实计算机外部设备有限公司等地,考察调研江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侨务工作情况,围绕科教、产业、人才等领域合作展开交流探讨。此外,清华大学天文系副主任、教授蔡峥,清华大学工研院院长唐杰到圭峰山调研考察天文科普工作。
此次江门之行让两岸清华校友收获颇丰、感悟良多。大家表示,江门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这次走进启超先生的家乡,共同研讨弘扬启超文化,对于每一位清华人都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同时,大家还看到,江门有着优越的区位交通、扎实的产业基础、广阔的发展空间、独特的侨务资源等综合优势,现代产业增势强劲、发展活力持续迸发,经济发展展现出强大后劲和蓬勃生机。大家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与江门增进交流合作,在大湾区、启超先生故里书写更多创新创造成果,共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唐文明、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高海波,江门市领导蔡德威、周佩珊、夏天参加有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