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芳菲浸染岭南。漫步在有“广东省古村落”美誉的蓬江区杜阮镇上巷村,最动人的风景莫过于村民房前屋后凤眼果树,新抽的嫩叶托着点点花苞,在春风中轻轻摇曳。
凤眼果树,是岭南特色果树,学名苹婆,因其果实形似“凤凰之眼”而得名。其果实富含淀粉质,在两广地区常用于烹饪食用,口感甜糯类似板栗;此外,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用于和胃消食、解毒杀虫等。
“立足种植凤眼果树传统优势,盘活资源禀赋,我们走出了一条绿美乡村建设与特色产业培育相融合的发展新路。”上巷村党支部书记黄梅芳介绍,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群众基础好、资源禀赋优、区位条件佳等优势,通过整合闲置土地,规模化发展凤眼果树种植产业。去年,该村新植凤眼果树4000余棵,建成凤眼果生态公园;今年计划再扩种2000棵,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
过去,上巷村的凤眼果树苗依赖市场外购,不仅成本较高(每棵约300元),还存在异地苗木适应性可能不高的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该村党支部动员有种植经验的“土专家”组成育苗攻关小组,利用本村优质的母树,开展扦插育苗试验。经过反复试验,育苗小组攻克了温度湿度控制、苗床基质配比等技术难题,育苗成活率超过85%。自主育苗不仅降低了成本,每棵树苗从300元降至100元以内,还提高了树苗的质量,使其更适应本地环境,为凤眼果树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确保凤眼果树茁壮成长,上巷村党支部建立“党建引领+全民参与”管护机制,通过实施党员“挂牌认领”制度,每名党员负责联系10余户村民,常态化开展浇水除草、病虫害监测等工作。这一举措既提升管护效能,又培育村民主人翁意识,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种植凤眼果树的基础上,上巷村党支部通过“强村富民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拓宽凤眼果销售、加工的渠道,培育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新业态,开展凤眼果生态公园研学活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形成“自主育苗—规模种植—长效养护—加工销售—游学体验”的产业链条。
春风掠过,凤眼果树的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村庄的变迁。黄梅芳望着这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说:“按盛果期测算,单棵产量可达100—150公斤,参照往年30元/公斤的市场价格,今年将为村集体带来超百万元的收益。”这颗承载着乡土记忆的“凤凰之眼”,正从繁茂的枝叶间孕育出富民兴村的希望,成为乡村全面振兴路上的亮丽风景。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通讯员 黄晓东 陈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