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赏格桑花、夏观荷塘月、秋品稻花香、冬闻桂花酿的“全季旅游”模式,让桂水村的知名度不断攀升。
2024年,逾50万人次游客在桂水村流连于侨村书屋、青年部落、湿地花海与非遗展演之间。
4月1日,春日的晨光洒在台城西郊,市民黄肖鹃牵着孩子的手走进桂水村桑葚果园。从台山城区中心驱车10分钟,便可在这里欣赏一幅“古村焕新”的画面:红紫相间的果实压弯枝头,孩童的笑声与果香交织成乡村振兴的生动剪影。“这里既是城市‘后花园’,也是孩子的‘文明课堂’。”黄肖鹃感慨道。来桂水村采摘、阅读、看非遗表演,已成为许多台山家庭的“新传统”。这个拥有500年历史的古侨村,正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的底气,书写着文明乡风与文旅经济共融的新篇章。2024年,桂水村集体收入突破150万元,逾50万人次游客在此流连于侨村书屋、青年部落、湿地花海与非遗展演之间。
当老侨村变身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这个揽获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省级美丽庭院特色村等多项荣誉的古村落,正积极探索“侨文化+治理创新+产业融合”模式,让乡愁可触、让山水生金。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素敏
以文铸魂
传承发展侨乡文脉
桂水村的“文化密码”,深藏于青砖素瓦的百年侨房与荡气回肠的家国故事中。
桂水村英才辈出,华侨名人众多,形成了独特的爱国爱乡精神谱系。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飞虎英雄村”的称号。村民余新贤四兄弟皆加入飞虎队,投身抗战救国,他们的英勇事迹至今仍被传颂。此外,还有新宁铁路创办人之一的余灼、台山开放大学(原台山磐石电视大学)创始人李磐石等历史人物。
侨乡文脉的传承,不仅镌刻在史册里,更融入建筑肌理中。漫步村中,青砖素瓦侨房错落有致,龙兴书室、隔凹书室经“修旧如旧”修复后,化身为“粤书吧”与广东音乐训练基地。村民余先枢指着一栋百年老宅感慨道:“以前房子破旧没人住,现在成了文化驿站,连《狂飙》剧组都来取景。”通过活化49间农房、打造侨韵老街,桂水村将历史建筑转化为文旅资源,既留住乡愁,又唤醒活力。
桂水村的蝶变始于科学的顶层设计与扎实的规划落地。桂水村党支部书记余伟强表示,近年来,该村以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为重要抓手,聘请第三方专业团队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落实农房管控工作。同时,注重保护、延续古侨建筑群风貌,采取修旧如旧的方式维护特色侨居,开展人居环境景观改造工程。
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显匠心。桂水村充分发挥自身临近台山城区、侨资源丰富等优势,通过创建江门市科普教育基地,开展“我在桂水有块田”“丰收节”等农耕体验、科普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提升知名度。
共建共治
“村里的事就是大家的事”
如今,桂水村不仅变美了,村民也更团结了。村民李洁芳说:“有了村规民约,村里有什么事情大家都主动帮忙,有问题大家都商量着解决。”
桂水村的治理智慧体现在“群众参与”与“制度创新”的结合中。余伟强表示,近年来,该村依靠群众智慧,发动村民自主修订完善新时代村规民约;建立群众信访诉求综合服务点,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及时调解;创新党支部管理模式,实行民主管理,善用“四议两公开”制度,提高村民参与度。
其中,桂水村巧用广东音乐(卖鸡调)宣传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参加植树护绿、清洁村庄、认领小菜园等志愿活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激励村民主动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共同推进人居环境长治久美。
治理创新的背后,是党群联动的深度实践。每月15日“全民清洁日”,驻点干部、村民、志愿者齐上阵参与清洁,房前屋后、村道河塘焕然一新;党员干部带头认领“责任田”,将荒废边角地改造成“小菜园”;“四议两公开”制度让村民全程参与项目决策。
值得一提的是,在桂水村走上绿美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村民“积分制”发挥了大作用。该村将乡村治理、平安建设、绿美生态建设、家庭美德等多个标准纳入文明实践“积分制”管理细则中,村民参与村庄清洁、绿植养护等活动可获得相应积分,并凭借积分到村中超市兑换纸巾等生活用品、莲子濑粉等本村特色农产品,有效提升村民“主人翁”意识和乡村治理成效。
“现在村里的事,就是大家的事!”该村老党员余栋林说。
农文旅融合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站在桂水村边远眺,“四季花海”如彩带铺展,串联起名人故居与农耕体验区。春赏格桑花、夏观荷塘月、秋品稻花香、冬闻桂花酿的“全季旅游”模式,让桂水村的知名度不断攀升。
产业振兴的引擎在改革中轰鸣。近年来,桂水村成立九曲河农业科技、桂荷文化旅游两家强村富民公司,盘活13.33公顷(200亩)农田提供代耕托管服务,带动莲子、黄皮等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引入总投资3亿元的“桂水年华”文旅项目,打造帐篷营地、侨韵市集等丰富的时尚年轻项目。更令人关注的是,台山农商银行授信共4500万元,创新“金融+供销社+公司”模式,通过金融投入、供销合作,建设“台山优品”集中展销中心。在这一平台上,台城街道与星海音乐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实现校地合作,搭建“数商兴农产教融合基地”,有效推动台山农产品和工业消费品出村进城,助推台山电商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今,文旅融合的“化学反应”还在持续释放。桂水村正擘画更宏大的蓝图。村史馆、飞虎队纪念馆建设加快推进,桂水湾农文旅融合服务驿站、帐篷营地项目建设完成,大鸡心黄皮、荷花等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持续深化……
“乡村振兴没有终点,我们要让文明乡风代代相传。”余伟强说。桂水村的实践已写入台山“百千万工程”案例集,其探索的“侨文化+治理创新+产业融合”模式,为台山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