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每周一,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教室,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翻开那份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江门日报·青苹果》校园专刊(以下简称《青苹果》)。这份专为小学生量身打造的校园刊物,已悄然成为台山市大江镇公益小学师生们最贴心的“学习挚友”。据悉,该校《青苹果》的订阅率高达90%,且这份报纸已深度融入日常教学之中。作为一所随迁子女众多的乡村学校,公益小学的孩子们曾面临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写作素材匮乏的难题。然而,《青苹果》的引入,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孩子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也引领他们踏入表达自我的新天地。
润物无声
成长故事悄然上演
公益小学三(4)班的陈家杰曾一度是班级里的“作文困难户”。每当写作文时,他总是咬着笔头苦思冥想,本子上却常常只有寥寥数语。“那些长长的阅读理解题,就像迷宫一样,让我找不到出口。”他回忆道。然而,一节“悦读”课上的转机,让他与《青苹果》结下了不解之缘。报纸上彩色的插图、短小有趣的校园故事,深深吸引了他。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养小动物的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童真。陈家杰恍然大悟:“原来作文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从此,他期待每周发报纸的日子,并养成了摘抄好词好句的习惯。如今,他的语文成绩稳步提升,阅读理解题也做得游刃有余。
在公益小学,像陈家杰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三(3)班的刘欣悦原本是个内向的女孩,自从她的作文《我家的杨桃树》在《青苹果》上发表后,她变得开朗自信。“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报纸上,那种感觉真是太神奇了!”刘欣悦眼中闪烁着光芒,兴奋地说。
创新课程
每周设置“悦读时光”
为了让《青苹果》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学校创新课程体系,专门开设“悦读”课,将《青苹果》作为重要阅读教材纳入校本课程。每周的“悦读时光”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悦读”课上开设阅读分享环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报纸上讲台,用自己的方式分享阅读收获。他们可以分享自己找到的好词好句,也可以分享看完某篇文章后的感受。这种开放式阅读分享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许多原本羞涩的孩子也逐渐开口表达自己。
该校语文教研组组长罗国绘主任介绍:“我们还把《青苹果》的内容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比如,在教‘细节描写’时,我们会选取报纸上生动的段落作为范例。”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更加轻松地掌握写作技巧。
开展活动
让阅读变得更加有趣
此外,《青苹果》还成为公益小学开展特色活动的重要载体。学校德育处巧妙运用其中的真实案例,开展生动有趣的思想道德教育,定期举办的朗诵比赛、主持人比赛等活动,让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演绎报纸上的精彩篇章。“写作小能手”评选活动,更是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热情,优秀作品还有机会在《青苹果》上发表。学校还选拔优秀读报学生和作文获奖者在周一国旗下讲话。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优秀学子的风采,也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带动了更多同学主动阅读、积极投稿。
公益小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了循序渐进的培养计划。低年级学生用彩笔绘制“好词好句彩虹条”,将语言学习变成一场色彩斑斓的探索游戏。中年级学生则用各种形状的便利贴记录阅读感悟,一张张便利贴如同思维的翅膀,载着孩子们最真实的阅读体验。高年级学生则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模仿走向创新,制作精美的“微书评手账”,将阅读、思考、创作融为一体。如今,除了传统的好词好句摘抄,同学们还学会了制作思维导图、绘制四格漫画小故事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让《青苹果》的阅读变得更有温度、更具个性,也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阅读乐趣。
家校协同
推出亲子阅读成长计划
为了让《青苹果》的教育价值得到更大发挥,公益小学特别重视家校协同。学校推出了“亲子阅读成长计划”,为每个家庭配备打卡手册。家长与孩子每周共同完成3至4次“15分钟亲子共读时光”,用贴贴纸、画笑脸为自己评分。达到一定打卡数的学生,在班级中可以获得相应奖励。这一举措不仅让家长参与到读报学习行列,对《青苹果》有了更深入了解,也促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有家长反馈说,现在和孩子一起读报纸、讨论内容,成了他们最享受的亲子时光。
“《青苹果》就像一粒种子,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用心培育,这粒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为孩子们的未来撑起一片绿荫。”展望未来,公益小学校长杨金满充满信心地表示,学校将继续用好《青苹果》,让更多像陈家杰一样的孩子从“怕写作”转变为“爱表达”,拥有展示才华的平台。同时,学校将积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让更多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养成读报、用报的好习惯,在阅读中不断增长知识。
(文/图 黄颖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