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以来,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市两会相继召开。市委部署沿海经济带建设,加快推进与珠海、中山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质量推动在建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等与交通息息相关的具体工作,吹响新一年“交通先行”冲锋号。
近日,江门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谭炎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交通部门将当好现代化新江门“开路先锋”,不断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水平,优化运输生产“软服务”品质,以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江门城市能级跃升。
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十五五”规划
记者:市委全会、市两会提出主动参与沿海经济带建设,大力发展滨海产业、湾区经济,交通应如何发挥好“先行官”作用?
市交通运输局:市交通运输局将做好规划先行,围绕我市现代化产业发展布局,高站位谋划融通湾区、畅达互联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江门港总体规划》《江门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报批实施,高质量编制《江门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五五”发展规划》《江门大广海湾超大型深水港开发方案研究》等重要规划,适度超前储备一批“补短板、打基础、利长远”的交通项目,争取更多交通项目纳入国家、省“十五五”规划。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市交通运输局将重点确保银洲湖高速、江鹤高速扩建、国道G240台山段、国道G240新会段东甲立交至司前段等项目今年内建成通车,推动南新高速在2025年全线动工建设,争取广台高速、江肇第二高速年内动工,完善内联外通高速公路网。推动广佛江珠城际、深江高铁南延线等纳入国家和省专项规划,加速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推动崖门出海航道三期、深江合作区5万吨级码头、广海湾港区进港航道和防波堤前期工作,远期谋划设计通过能力约15亿吨的广海湾超大型深水港,切实发挥交通基础设施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滨海产业发展,助力江门全面对接“黄金内湾”建设。
着眼珠西都市圈,市交通运输局将加快《珠中江一体化过江通道方案研究》规划编制,谋划并推动建设一批江门与珠海、中山对接的跨江通道项目,加快推进与珠海、中山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服务珠西都市圈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助力探索珠西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同时,持续赋能市内城镇区域一体化发展,聚焦八镇联动交通互联互通,到2027年基本建成八镇区域“两横三纵”高速路网,推动“日字型”八镇联动骨干环线网建设,基本形成交通互联格局。
进一步完善内联外通高速公路网
记者:2024年黄茅海跨海通道、中江高速改扩建、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完成建设,超额完成年度投资目标任务。今年市委全会、市两会提出加速推进“软硬联通”,促进资源要素高效快捷流动,接下来交通部门将如何落实?
市交通运输局:市交通运输局将重点加强对计划新开工项目的统筹协调力度,加快广台高速、江肇第二高速等项目各项前期工作进度,力促项目按期开工建设。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汇报,争取省支持提前启动深南高速江门段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内联外通高速公路网。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中央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市交通运输局将用足用好用活上级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积极协调各级部门,采取“并联审批”“容缺审批”等方式,加快项目在用地、用林、环评等方面的审批工作。完善项目协调机制,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为项目建设提供“无障碍”施工环境。
同时,市交通运输局将结合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实施挂图作战,倒排时间节点,把建设任务分解到每月、每季,形成滚动工作清单,争取实现更多重点交通项目早动工、早投产、早发挥效益,形成更多实物工程量,确保完成年度投资建设目标任务。
推动交通物流降本增效
记者:今年市委全会、市两会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请问市交通运输局接下来将如何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推动交通物流降本增效?
市交通运输局:过去四年来,我市大力打造珠西国际物流中心、江门港两个物流枢纽和一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构建了江门现代物流枢纽节点的体系布局。接下来,市交通运输局将持续提升内河航运等级,推进崖门航道雷达建设工作,提升航道安全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建成后崖门水道的江海联运优势。推动以华津码头为基地,培育江海联运航运企业,支持珠西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多式联运示范基地,推动物流产业新城、珠西国际陆港、海铁联运班列以及国际货运班列的建设运营不断取得新突破,支持江门北站货场扩能升级改造,建设珠西国际陆港,持续优化物流网络。
现代物流业离不开龙头企业牵引。市交通运输局将深入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试点,鼓励供应链龙头企业发起成立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流通企业、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联盟,打造产业物流融合品牌。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推动相关交通物流企业提高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水平,提供智能物流供应和仓储管理服务。
同时,市交通运输局将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推动重型货车油改电。支持企业围绕国省道、高速公路沿线建设新能源重型货车充换电基础设施,打造新能源重型货车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抓住新能源重型货车价格显著下降的契机,推动一批企业实施重型货车电动化替代。
(江门日报记者 毕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