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4月4日刊发《陈宜禧后人坐16个小时飞机回乡祭祖“无论走多远,根在这里”》一文,在读者、网友中引发关注,相关短视频更是引发网友的广泛共鸣,上线不到3天播放量就突破9万次,逾1800人转发中涌动着对华侨家国情怀的追忆与传承。厚重侨史与当代乡愁在网友“勿忘根本”的评论声中交织共振。
“好正教育,华人一定不要忘根”
“陈宜禧后人回乡祭祖”短视频于4月3日深夜发布后,迅速吸引到网友浏览、转发。截至6日23时,该视频播放量达到9.5万次、超1500人点赞。
画面中,陈宜禧孙子陈永常用台山方言讲述祖父修铁路往事和对后人的影响,评论区涌进百余条留言。互动用户IP属地显示除了广东网友外,还有来自中国香港以及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地网友,印证着“寻根”话题的跨文化穿透力。
1904年,旅美华侨陈宜禧在60岁时毅然回国,以“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工”为原则,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条由中国人自筹经费、自行设计、自行修建和管理的民营铁路——新宁铁路。
“向爱国华侨陈宜禧先生及家人致敬”“陈先生是爱国爱乡华侨的榜样”……网友纷纷在评论区留言,抒发对陈宜禧这位爱国华侨的崇敬之情。
“好正教育,华人一定不要忘根。”网友“以水立村”点赞了陈永常年近九旬仍携后辈祭祖的行为。“在海外的老前辈多点同晚辈讲讲历史,让晚辈多点了解自己的根在哪里。”一网友的评论也得到其他网友的点赞。
在网友的评论中,乡音乡情成为最强共鸣点。视频中,陈永常用淳厚的台山发言对祖父事迹娓娓道来。“好好听的乡音,亲切”“乡音不改重回儿时心,值得青年一代学习。”网友“炳森天地”等纷纷留言道。这种情感共振催生实地探访行动,有网友留言表示清明期间自己就携家人前往陈宜禧故居参观。
新发现照片力证广德号拓展北美市场
在本报报道中,陈宜禧玄孙女陈丽娜展示了一份贴有陈宜禧照片的纸质文件。有部分读者对这张新发现的照片产生了浓厚兴趣。
近日,记者再次联系上旅居加拿大的陈丽娜,询问这份资料的背景。“这是一份出入境档案资料,具体内容是,陈宜禧当时要离开西雅图前往加拿大温哥华和维多利亚,目的是进行短期商务活动,希望回到美国时能让检察官放行。因为按当时排华法案的要求,苦力劳工不被允许入境美国,陈宜禧需要由海关代理人开具证明,证明自己的商人身份。”陈丽娜介绍,“对于‘排华法案’带来的不公,高祖父作为西雅图最有影响力的侨领之一,一直抗议并试图推动修改法案。”
陈丽娜参观新宁铁路纪念馆。受访者供图
据陈丽娜考证,19世纪60年代初,“高祖父从家乡出发前往美国,并于旧金山登陆并逗留两周后就去了啷吧(Long Bar),在啷吧停留了几个月后又去了加利福尼亚的北圣胡安(North San Juan),前后在加州生活了10多年”。19世纪70年代初,陈宜禧来到西雅图,加入陈程学的华昌号。1889年,西雅图唐人街发生大火。火灾后,陈宜禧离开华昌号,创建广德号。“陈宜禧大厦是唐人街灾后重建中第一栋建起来的建筑,显示了陈宜禧对重建西雅图的决心,也导致唐人街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陈丽娜表示。
陈丽娜介绍,这份档案文件显示的时间是1900年10月6日,当时广德号的业务包括铁路、矿业和电话安装等工程的开发建设,以及大米贸易、铁路和轮船票务代理等。这份档案文件是陈宜禧往来美加边境、跨国商旅的重要线索,也是彼时他创办的广德号拓展北美市场的力证之一。
【江门日报记者 赵可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