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送教送培团队赴广西天等县开展跨区域教育协作活动
山海协作共谱教育乐章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4-09 07:29   

我市送教送培团队在广西天等县开展教育协作活动。

我市送教送培团队在广西天等县开展教育协作活动。

两地校长分享教学经验。

两地校长分享教学经验。

    当广东的“教育魔法师”遇上广西的“乡土教育家”,会擦出什么火花?近日,一场跨越山海的教育“协奏曲”在广西天等县吹奏出动人的音符——广东省基础教育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基地(江门)和广东省丁玉华名教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双平台”)的送教送培团队18人,带着满满的“教育锦囊”来到广西天等,围绕主题为“探索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多元途径”的主题,开展为期三天的跨区域教育协作活动。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翠玲

    从“心”探索 打造更具辐射力的育人品牌

    在天等县城西小学,“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他们的教育理念的基础。在心理教育研讨环节,天等县城西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赵志良分享了“把课堂搬进田野”的探索,从开发乡土资源库、打造五育融合课程、“12345”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模式生命教育融合课程这三个方面分享了实践过程与成效。

    据介绍,“12345”指的是1个心理健康教育阵地、2个心理健康教育课题、3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4个“一”(每天一关怀、每周一课时、每月一团辅、每期一节日)以及5个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

    这种“接地气”的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引起了送教送培团队的兴趣。“学校将种植、养殖等本土劳作特色与壮族文化相结合,既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又形成差异化育人路径。”新会圭峰小学党委书记、校长周文斌建议,天等县城西小学可以借鉴江门的“身心健康4S工作法”,将劳动实践场景进一步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视化载体,通过理论升华与特色融合,打造更具辐射力的育人品牌。

    江海区高新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马苏雁留意到了该校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难点,同时分享了“代理家长”机制的实践思路,建议在学校现有“树洞写信”基础上,由教师担任代理家长,以亲人角色回信沟通,既回应学生情感需求,又搭建家校沟通桥梁,为留守儿童心理支持提供更具温度的解决方案。

    江门市教育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丁玉华从课题研究方法论角度,建议天等县城西小学可以通过跨区域交流扩大影响力,打破地域局限;构建理论框架图,可视化呈现“问题—策略—成效”逻辑链,推动实践经验向理论成果转化,助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心理教育“天等模式”,推动教育研究从“经验型”向“实证型”升级,助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理念共融

    校长论坛变成“教育诊疗室”

    在“粤桂教育协同发展校长论坛”环节,来自江门的四位校长代表分别作专题报告,通过“专题报告+互动问诊”的形式,探索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江门市紫茶小学党委书记、紫茶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谭国池分享了学校“1+2+6”党建模式,“紫蕊”特色课程群以及“1+N”跨学科教学模式;周文斌介绍了江门市新会圭峰小学的“登峰文化”体系;江海区朗晴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刘惠玲则介绍了该校依托“AI+网络学习空间”构建“朗润PIP三段式数智课堂”;马苏雁分享了江海区高新第一小学构建“非遗学科+”PBL双螺旋课程体系。

    来自天等县的四位校长围绕江门校长分享的教育理念和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展开深入交流,提出教育振兴的思考。天等县城关小学校长陆咏峰特别关注紫茶小学的“三格培养”机制,希望进一步了解师徒结对中问诊课、汇报课等环节的具体落实路径。天等县都康乡都康中心小学校长农大熟则表示:“受江海区高新第一小学‘非遗学科+’模式启发,我们可以将壮乡霜降节打榔舞、壮族绣球图案等非遗元素融入数学、劳动教育课程,探索竹编、稻草扇等低成本材料与现代学科教育的融合路径。”

    天等县龙茗镇中心小学校长黄光慧认为,圭峰小学的“登峰文化”体系为乡镇教师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尤其在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具有可操作性。而朗晴小学的数字化转型案例让赵志良反思本校AI赋能教育的不足。“希望江门专家团队持续深化指导帮扶,借助线上、线下平台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共同探索AI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赵志良说。

    “展望未来,江门和天等两地将以‘双平台’引领为桥梁,持续深耕课程共建、师资共培、成果共享三大领域,并肩开拓一条推动基础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丁玉华说。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