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田镇中心小学的种子园,师生们一起除草、浇水、采摘蔬菜,忙得不亦乐乎。
把传统工具搬入校园,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先辈的劳动智慧,在劳动中感知生活的气息。
“老师,我来磨!”“真的磨出豆浆了!”“踩石碓真不容易啊!做糍原来这么辛苦!”近日,恩平市大田镇中心小学的思政课里新上了两件“老古董”——石磨和石碓。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物件一经亮相,立即点燃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在校园的立志园里,师生们共同演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实践课。恩平市大田镇作为粤中著名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一片红色沃土。近年来,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田镇中心小学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红色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精髓,积极探索抓好思政课形式和载体,推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让思政课走出教室、走出课堂,多元化融入社会,多方式浸润人心,达到了“走新”更“走心”的效果,进一步增强思政课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为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补钙壮骨、固本培元。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安怡
深耕红色资源
传统工具讲述革命故事
“石磨磨豆、石碓舂米,石磨和石碓是革命时期恩平老一辈做豆腐和做糍的常用工具。”大田镇中心小学校长温思潮说,“如今虽然还能吃到豆腐和糍粑,但年轻一代已经很少了解它们最原始的制作工艺。”为此,学校精心设计了这场传统工艺体验活动。
把传统工具搬入校园,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先辈的劳动智慧,在劳动中感知生活的气息,用看得见、摸得到、听得进的思政课堂焕发新时代少年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面貌。近年来,大田镇中心小学积极探索教法与学法的有机融合路径,持续延展思政课堂教学“半径”,创新打造一堂走出教室的思政课。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思政课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精神营养餐”。
“同学们猜一猜,老一辈们做出来的糍和豆腐是用来干什么的?”站在石磨前,温思潮一边和学生磨豆浆一边向同学们发问。
“自己吃”“走亲戚”“卖出去”……同学们纷纷猜测。
“你们猜对了一半。”温思潮解释道:“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大田镇的革命先辈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但当时条件艰苦,物资匮乏,很多老百姓会在家中做豆腐,做糍粑,卖出去的钱除了用作家庭必要开销,为了支持革命事业,他们都自发地将剩下的钱用来支持革命事业。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石磨和石碓都是军民感情深厚的有力见证。”温思潮的话,似乎把学生带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石磨上,在岁月的洗礼下,原本粗糙的石磨已变得光滑,在师生们一圈又一圈的研磨中发出低沉的转动声,醇厚的豆浆缓缓流出。在温思潮的讲述中,学生们对战火硝烟中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情感肃然起敬。在温思潮的引领下,师生们纷纷投入劳动行列。他们额头渗出的汗珠和收获豆浆时美好的笑容,成为最生动的思政教学实例。
拓展实践课堂
田间地头播种成长希望
在大田镇中心小学的种子园,另一场生动的思政课正在进行。师生们一起除草、浇水、采摘蔬菜,忙得不亦乐乎。学生们三人一组、五人一群,相互配合,亲手采摘油麦菜,把一棵棵绿油油的蔬菜拔出来,装袋、搬运,几分钟后,同学们便满载而归。另一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小心翼翼地翻土、播种,体验着农耕的乐趣。田间地头洋溢着劳动的欢声笑语,孩子们在劳动中体会到了劳动的喜悦,也感受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这是大田镇中心小学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生动实践。在该校田间地头劳作的春日画卷里,藏着比收获更动人的故事——那是劳动教育的生动注脚,更是一代人对土地与生活的热爱传承。课程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使学生切身体悟到了“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在泥土芬芳中感悟生命的力量。
创新育人模式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行走的思政课’是大田镇中心小学在充分挖掘大田镇革命红色精神资源基础上的创新和尝试。思政课要走进青少年心里,用好用活身边的思政素材,让‘行走的思政课’既有理论深度,更有实践温度。”温思潮告诉记者,根据乡镇孩子的实际情况,学校特别注重实践体验的教学方式。
“学校的立志园和种子园,经过精心设计和打造,日后将是我们开展思政课的重要的阵地。在立志园中,学生们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在磨豆、舂米等劳动过程中感受家国情怀的传承,接受一场思想的洗礼;在种子园中,老师在田间地头将劳动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培养起责任感,通过播种、养护、收获的全流程劳动实践,让学生在触摸土地中理解‘幸福源于奋斗’的真谛。”温思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