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快餐式阅读能“吃好”吗?
——写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4-23 09:22   

    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碎片化阅读已成为较多学生获取知识的潮流。3分钟读完《百年孤独》、15秒掌握《论语》金句、收藏即“已读”……这些新兴的阅读行为究竟算不算真正的读书?面对铺天盖地的“知识快餐”,有人担忧深度思考能力正在流失,也有人认为这是信息时代的高效学习方式。

    今天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连日来,记者走访我市多所校园,采访学生、教师及专家学者,试图在“快阅读”与“慢思考”之间,探寻这个时代对“读书”的全新定义。调查发现,碎片化快餐式阅读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人们在海量信息中锚定方向,让“刷屏”成为深度阅读的起点,而非终点。

    文/图 张翠玲 吕中言 罗双双

    A

    问卷调查:超半数家长选择让孩子结合“碎片化”与“深度”

    此前,本报通过“青苹果校园”微信公众号发布问卷调查,截至发稿前,共回收有效问卷841份。

    问卷调查显示,在“您的孩子平均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大约是多少”的问题中,选择“少于15分钟(碎片化为主)”的占33%,选择“15—30分钟”的接近半数(占比49%),选择“30—60分钟”的和选择“1小时以上(深度阅读为主)”的分别占14%和4%。

    在“您更倾向于孩子采取哪种阅读方式”这一问题中,选择“碎片化阅读(如短视频、短文、社交媒体)”的占21%,选择“深度阅读(如书籍、长篇文章)”的占23%。更多家长选择“两者结合,视情况而定”,占57%。

    而在“开展碎片化阅读的渠道”中,表示孩子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家长最多,分别占比30%和41%;少数会使用“新闻类APP(如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和“网络小说或短文平台(如知乎、豆瓣)”,分别占比18%和11%。

    碎片化阅读有哪些优势?384人认为能“节省时间”“轻松无压力”。521人认为“信息更新快”,499人认为“适合现代生活节奏”。

    深度阅读最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什么?655人认为可以“培养专注力”,555人认为可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502人认为能“系统学习知识”,490人认为可以“带来心灵沉浸感”。

    对于“您/您的孩子是否因碎片化阅读而难以专注长时间阅读”的问题,32%的家长认为影响明显,37%的家长认为偶尔有影响,还有13%和18%的家长则分别表示“几乎没有影响”“不确定”。

    B

    现在的学生阅读有更多“打开方式”

    “现在阅读的方式可多了,除了像微信公众号里面的文章,还有像‘几分钟解说一部小说’等短视频,也有书籍的漫画、动画解析。像我的话,我还会选择听书,这样随时随地都能接收信息。”蓬江区丰泰小学六(4)班学生李汶珊说。

    正如李汶珊所言,随着短视频、社交媒体等载体的普及,他们这些新时代学生拥有更为多样的阅读选择。对他们来说,阅读从来不只是“捧着一本书”,还有更多“打开方式”。

    江门市怡福中学语文科组长黄惠华从教20年,见证了学生阅读形式的变化。“以前我们总是拿着纸质书,现在的学生有手机、平板电脑,阅读是方便了,但通过这种‘快阅读’的方式,学生对书籍内容留下的印象其实是不太深刻的。”黄惠华说。

    “孩子不可避免地会接触碎片化阅读,抖音上的新闻资讯和各种有趣的解说,B站的科普类视频和纪录片孩子都很感兴趣。”蓬江区紫茶丰雅小学三(5)班学生毛誉宁的家长张女士坦言,因为平时孩子学业忙,只能利用课间或是完成家庭作业后这些零碎时间来阅读书籍,深度阅读只能是在周末,但持续的时间也是有限的。

    而谈到对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受访者有不同的看法。“我不认同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的阅读模式是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会让孩子懒惰,思考不深入,降低辨识能力。”台山市大江镇中心小学学生家长叶女士说。紫茶丰雅小学家长张女士认为,一方面由于现在能够给予孩子的阅读时间不多,碎片化阅读能让孩子快速获取很多信息,拓宽知识面,像一些新闻资讯、生活小常识等。但另一方面,碎片化阅读没办法培养孩子深度思考的能力,所以她还是希望孩子能专注读一本好书,多进行深度阅读。

    “短文本的语境比较简单,如果过度依赖碎片化阅读,可能会造成学生对语境感知能力的下降,这样学生在做阅读题目时,会影响他们对上下文衔接的理解。另外,现在还存在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学生们在写作时不是先构思文章应该怎么写,而是‘素材先行’,碎片化阅读会导致他们虽然积累的素材足够多,但是运用素材的能力并没有提升。”江门一中语文教师金楷洺说。

    江门市第十一中学语文科组长王敏表示,真正的阅读一定要透过文字,看到文章背后的文化和内涵,才能提升文学素养。“虽然像几分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之类的视频,能让学生初步了解各种名著,但却是只知皮毛,不求甚解。”王敏表示,班上曾有学生受到短视频的错误引导,在学习《骆驼祥子》一文时,对主人公产生误解,在写文章解析时完全忽略当时的时代背景,反而一味地对主人公批判、指责。“因此,我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做到知人论世,咬文嚼字”。

    怡福中学七(6)班学生林晓妍认为,“快阅读”很精简,如果时间紧急或者是备考,可以让她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信息。“但是‘快餐式阅读’,等于只了解了一条鱼的骨架,放弃了精华部分的鱼肉,所以我认为碎片化阅读是不可以替代深度阅读的”。

    C

    碎片化阅读是“零食”

    深度阅读才是“正餐”

    碎片化阅读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不少受访者表示,碎片化阅读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更多取决于使用者如何运用。碎片化阅读是“零食”,深度阅读是“正餐”,两者并非完全对立。

    江门一中高二(20)班学生钟杏宜表示,自己会看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但这是基于自己已经看完一本书的基础上,再去网上看短评、短视频等作为了解和补充。“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选择碎片化阅读是获取信息的良好方式。但是如果只选择碎片化阅读的话,很难了解到其中的本质。”江门一中高一(3)班学生叶儿说。

    “有时候在网上会刷到一些极简解说之类的视频,如果在观看后觉得自己感兴趣的话,我就会去看实体书,了解更多细节。我觉得碎片化阅读也可以成为深度阅读的入口,如果没有在网络上接触这些信息,可能就没办法发现更多自己会感兴趣的书了。”丰泰小学四(2)班学生梁子嫣说。

    “碎片化阅读和深度阅读之间其实是可以平衡的,关键在老师怎么引导。”丰泰小学语文教师邓雪莹说,她在教学中鼓励低年级学生博览群书,通过碎片化阅读掌握更多信息;高年级学生文学素养提高了,就可以要求他们对文本“细嚼慢咽”。

    “据我观察和了解,班上孩子看短视频、社交媒体的比较少,更多还是看纸质书。”江海区天鹅湾小学班主任韦小娜认为,孩童时期养成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在班上,她会利用每天的早读、午读来保证学生阅读时间。同时,每天布置阅读摘抄作业,引导学生坚持阅读,养成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也可以理解为抓紧一切空余时间来阅读。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还是有的。以我自己为例,早上起床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学习强国’,听听新闻,看看金句,用半小时了解每天时事。”韦小娜表示,碎片化阅读一样可以学有所获,重点在于自身选择看什么、怎么看。“汉代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来读书: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冬天是一年的多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多余时间,下雨的日子是季候时令中多余出来的时间)。这种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读书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韦小娜说。

    张女士的女儿就读于江海区景贤初级中学,是一名初二学生。张女士告诉记者,平时孩子接触手机的时间很少,更多还是通过看纸质书进行阅读。“相比起来,我反而很久没有静下心来看完一整本书了。”张女士表示,在孩子小时候,她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经常放下手机陪孩子一起阅读,随着自身工作愈发繁忙和孩子学业越来越紧张,亲子阅读的时间不知不觉就减少了。“我以前还会找一些教育类的书籍来看,现在更多是看短视频、看直播来听教育故事,学习教育方法。”张女士表示,孩子的阅读习惯养成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引导,碎片化阅读的确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但更希望孩子坚持深度阅读,才能不断从书籍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黄惠华也表示,不会直接不允许学生进行碎片化阅读。“我也会让学生看漫画版小说,看小说梗概,但我会引导学生以此来对比原著,也尝试过让学生在课上一起看短视频解说,以任务导入,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黄惠华说。

    为了引导学生做好深度阅读,王敏不定期组织学生举办读书会,分小组布置阅读任务,如角色扮演、情景演绎、演讲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营造浓厚阅读氛围。近年来,江门市第十一中学还与江门市文化馆、江海区图书馆和龙溪湖阅读中心等场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定期举办教师主题阅读会,成立翠苑文学社学生社团,开设经典阅读素质拓展课程。

    金楷洺也同意“任务驱动”这一方法。“碎片化阅读无疑能提升信息的获取量,时代在变化,我们要积极拥抱时代潮流。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为学生们作示范,对海量书籍进行深读区和浅读区的分类,并教会学生筛选书籍的标准,优化他们的阅读习惯,并通过跨媒介的方式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金楷洺说。

    声音

    碎片化阅读可成为深度阅读的“跳板”

    当被问及碎片化阅读是否会导致阅读“浅薄化”,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吴南雁表示,凡事具有两面性,碎片化阅读打破了传统阅读的时空限制,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抓住重点概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效阅读,还能训练大脑的“注意力切换”能力。但过分依赖碎片化阅读并不可行,因为大脑在频繁切换信息时,难以形成深度思考所需的“沉浸状态”,会使人逐步丧失概括和深度思考能力。

    吴南雁还指出,碎片化阅读可成为深度阅读的“跳板”,具有投石问路的功能,读者可以用碎片信息建立知识雷达图,规划深度阅读路径。当读者把碎片化信息重新组织为个人知识系统时,这种主动加工的过程也能达到认知深化的效果。“例如我们现在也会建议学生,在短视频或者社交媒体上刷到一本书的介绍、概要时,自行整合相关信息,然后进行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吴南雁说。

    进入数字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定义“读书”?传统的阅读标准是否需要调整?吴南雁认为,阅读必然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变化,从古代的竹简阅读到纸质图书阅读,再到现在的数字阅读。数字阅读就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以及阅读方式的数字化。但无论如何,不变的是阅读的内容和记载的知识,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抓住阅读重点,通过高质量的深度阅读丰富知识、提升自身文化水平和素质。

    针对阅读方式的改变,吴南雁建议,出版行业要积极顺应变化,运用好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提升内容筛选力、技术整合力、用户运营力等,尝试推出“精华版”书籍、互动式电子书、“音频+图文版”书籍等。同时,还可以在保持完整版本书籍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出版质量上乘的“碎片化”读物,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对家长和教师来说,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更健康的阅读习惯?吴南雁建议,可通过碎片化内容激发孩子的兴趣,进而推荐系统性读物。比如,孩子在刷过“黑洞照片”短视频后,可引导其阅读《时间简史》。

    吴南雁表示,只有家长以身作则,放下手机,陪伴小朋友一起阅读,享受亲子时光时,才能真正激发孩子进行高质量阅读的内驱力。家长需要展示阅读行为,例如每天固定30分钟阅读时间。老师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如设置阅读角、创新形式开展阅读互动等,让学生拥有可读书、读好书的环境。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陈淑婷 三审:徐铃静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