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门市中心医院纪念“5·12”国际护士节庆祝暨表彰大会合影。
舞台剧表演《医联同心,“蓬”程万里》。
江门市中心医院护理团队为患者进行肺康复锻炼。
江门市中心医院护理团队为患者进行伤口负压治疗。
17个省级专科护士培养基地、8个市级专业护理培训基地、15个专科护理门诊、7个省级“名医护士工作室”……这组数据背后,是江门五邑地区龙头医院、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硬核”护理实力的集中彰显。值此第114个国际护士节之际,让我们将镜头聚焦江门市中心医院这支由1887名白衣战士组成的护理“铁军”——他们以“五维革新”解码高质量护理密码,打造区域护理新高地:政策赋能驱动护理革新、人才矩阵铸就专业基石、技术创新重塑生命可能、全流程服务守护生命质量、人文关怀点亮生命温度。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在高质量党建的引领下,江门市中心医院护理学科勇担卫生健康使命,以更高站位谋划发展蓝图、以更实作风深耕护理实践、以更强担当勇攀技术高峰,推动江门市中心医院高质量发展,助力健康江门建设。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李银换 通讯员 沈孝春 区丽琴 何家怡
A\
管理维度
以纲领为航标
政策领航践初心
在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全面领导下,护理部构建“党建+业务”双融双促机制,通过党委专题研究护理发展战略、支部建在护理单元、党员先锋岗嵌入临床一线等创新实践,将红色基因注入护理质量提升全链条。以“三会一课”强化使命担当,以主题党日锤炼护理技能,打造党员领衔的仁济改善服务、延续护理窗口,推动创新与科研落地见效,让党建引领下的“专业精进、人文浸润”双轮驱动模式成为江门市护理行业标杆。
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党委的领导和部署下,护理部于2024年4月启动《江门市中心医院关于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仁济行动计划(2023—2025年)》。自此,护理学科以“仁济改善服务行动项目”为抓手,深度对接国家政策,从制度设计、服务创新到技术赋能,全方位推动护理服务提质增效,为区域医疗护理改革树立标杆。
责任制整体护理筑基石,全周期服务显成效。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江门市中心医院将责任制整体护理落到实处,打造“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同组”管理新范式,通过责任护士与管床医生的深度“捆绑”,强化护士责任感——“我的患者我主管,我的质量我负责”。同时,将日常基础护理融入专科护理工作中,引导护士贴近患者。在神外一区监护病房,曾有一位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突发脑梗,责任护士凭借对病情的深度掌握,迅速启动抢救流程,医护团队无缝配合,最终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这种模式不仅让护理差错率显著下降,更让患者满意度跃升,成为“医护一体化”的生动注脚。
强化核心制度,预警能力再升级。在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医院进一步强化护理核心制度的落实和护士早期预警能力的提升,重点针对分级护理巡视、三级查房落实、规范交接班、有效查对以及围手术期低血容量性休克和VTE的早期预警能力开展系列护士赋能培训,构建三级护理质控体系,引导护士运用专业知识早发现早干预,保障患者安全。在一次凌晨的心外科病房里,年轻护士在巡视过程中,通过患者异常急促的呼吸、湿冷的额头等细节,敏锐察觉病情变化,及时启动抢救。如今,这样的“预警故事”已成为日常,护士的专业能力屡获医疗团队点赞。
B
人才维度
以人才为基石
杏坛耕耘育芳华
在医疗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征程中,护理人才始终是守护生命健康的核心力量。江门市中心医院通过“名医护士工作室”、专科护士培养基地等载体,推动护理服务向专业化、精细化、人性化跃升。目前,全院1887名护士中,高级职称占比达12.3%,形成老中青结合、科研并进的人才矩阵。
在这一体系支撑下,学科建设结出累累硕果。医院已建成17个省级专科护士培养基地、8个市级专业护理培训基地、15个专科护理门诊、7个省级“名医护士工作室”,培养了专科护士208名、教育护士44人、科研护士10人、循证护士4人、硕士生导师1名、合作导师4名,成为广东药科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接收6名全日制护理硕士研究生,实现研究生基地建设培养零的突破。这些数据背后,是护理学科建设的坚实步伐,更是人才培养体系的生动注脚。
在这片人才培养的沃土上,医院涌现出众多护理精英。优秀护士长代表康复医学科彭美娟,从业30年的她,创新破解护理难题。她带领团队构建多团队协助的鼻饲患者营养管理模式,研发恒温湿化器获国家专利,建立标准化康复护理流程,通过吞咽障碍分级进食管理等创新举措,使不良事件发生率实现逐年下降。
心血管外科护士长陈丽芳,则以“晨间三问好”既温暖患者心房,又能让护士完成对病情的初步评估,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培养护士预见性思维。在她的带领下,科室护士团队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她常说:“护理是手脑并用的艺术,既要技术精湛,更要心怀大爱。”
从护理管理者到一线护士,专业精进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神经内科护理组长招冰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传统桡动脉止血器容易导致介入术后患者出现血肿、麻木、疼痛等并发症。她以问题为导向循证创新,研发出具有压力监测功能的桡动脉止血器,实现了止血压力的实时可视和精准调控。该创新成果有效减少介入术后并发症,显著提升患者舒适度,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精准护理。
儿童重症医学科护理组长黄雪英,则以“一针见血”的绝活赢得患儿家长信赖。面对8月龄烫伤患儿,她通过开拓新技术:B超定位动脉穿刺术,成功解决了烧伤患儿全身包裹纱块血压的监测难题。从穿刺新手到技术能手,她将经验转化为市级新技术项目,让五邑地区重症患儿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护理。
这些护理工作者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写照,更是医院护理人才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从战略规划到一线实践,从“名医护士工作室”到青年成长营,江门市中心医院这支白衣“铁军”以专业守护生命,用仁心温暖人间。
C
技术维度
以创新为羽翼
妙手仁心拓新境
在传统认知中,护士的身影常与输液瓶、体温计和医嘱单紧密相连。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江门市中心医院护理团队,会发现这群白衣战士早已突破“打针发药”的刻板印象,在专科护理领域锻造出令人惊叹的技术锋芒。
在慢性伤口治疗领域,一项被患者称作“伤口魔术贴”的技术正在改写康复故事。2018年,江门市中心医院伤口造口护理专科小组率先构建起以负压技术为核心的伤口管理体系。这项技术如同为伤口安装“智能排水系统”,通过持续吸附渗出液,营造清洁湿润的愈合环境。对于糖尿病足、术后感染等慢性伤口,负压治疗能促进肉芽生长,愈合周期明显缩短,让患者免受反复清创之苦。72岁的陈伯因糖尿病足感染面临截肢风险,在接受三通弹簧微型负压治疗后,创面迅速新生出健康肉芽组织。
该院伤口造口护理专科小组组长黄锦萍介绍,这项技术每年让300多名患者受益,愈合率逐渐提升,更催生出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研究成果填补市内技术空白。目前,该技术已下沉至基层医院,每年培育专科护士20余名,将希望播撒至更广阔的土地。
如果说负压治疗技术是伤口护理领域的革命性突破,那么肺康复护理技术则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打开了生命的新窗口。自2018年起,江门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团队系统化开展此技术,形成标准化技术体系。针对慢阻肺、神经肌肉疾病、术后呼吸功能障碍、气管切开等患者,协同肺康复治疗团队,采取呼吸训练、气道廓清技术、体位管理、呼吸操等肺康复训练方案。
国内研究证明,该技术使患者急性发病率和再入院率下降,机械通气脱机时间缩短。康复医学科护士长彭美娟介绍,目前,该院肺康复护理技术累计服务患者1200余例,并通过培训、学术交流等形式推广至市内多家医疗机构。近两年,护理团队更是将技术带到新会区罗坑、会城和台山市都斛等基层医疗机构,让基层患者也能享受到先进的康复护理。
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正是江门市中心医院护理团队深耕专业领域的生动注脚。从精密仪器到中医智慧,从外科战场到慢病管理,他们用创新技术编织成守护生命的网,让专业护理真正成为照亮患者康复之路的明灯。
D
服务维度
创新服务模式
全程守护续温情
在慢性病防控形势严峻的当下,江门市中心医院以主动健康管理模式,为患者铺就一条从“疾病治疗”到“生命管理”的温暖通路。作为广东省延续护理领域的开拓者与区域标杆,江门市中心医院紧密围绕国家健康战略,精心打造了分级延续服务体系,创新推出“基础关怀—云端问诊—专病管理—智能监测”四级院后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多元、多维度的延续照护,提升自护能力,减少非计划性再住院。
该院创新成立延续护理线上问诊护理小组,实行24小时在线值守,确保患者得到全方位的关怀与支持,已成功为18095位住院患者建立了延续护理档案,提供护理线上问诊1087人次,实现患者少跑路,在家也能得到三甲医院的专业指导。
细化专病随访管理。结合国家政策要求,针对本专科四级手术、恶性肿瘤、慢病患者以及科室优势病种制定全病程管理的专病随访方案,该院设立专病随访护士兼职科室延续护理联络员,负责落实具体的专病随访计划及随访内容,确保患者出院后也能得到个性化、专业化的护理服务,打造个人专属的“健康管理师”。江门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创新推行“主动健康管理模式”,通过“院内—院外联动”“医护患三方共管”,构建起从筛查、诊断到康复的闭环体系,将并发症风险提前阻断。产科推出产科服务包——妊娠期糖尿病全流程管理,将多学科团队、智能科技与人性化服务融为一体。这种模式为每位孕妇量身定制“控糖方案”——从每日血糖远程监测到营养师饮食指导,从运动计划到用药调整,全程无缝衔接。
拓展延续护理服务广度与深度,该院通过“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持续拓展服务边界,将护理服务延伸至距离医院60公里外的偏远地区,2024年全年共开展上门服务316例,让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专业、便捷、温馨的优质护理服务,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全方位守护患者健康。
江门市中心医院的创新服务模式,以专业视角重新定义医疗服务的内涵,让每个生命都能在科学管理中绽放健康光彩。
E
人文维度
弘扬人文护理
大爱无声润心田
在江门市中心医院,人文护理早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深深镌刻在每一位护理人员心中的信念,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深刻内涵。
携手向阳花开,共筑表扬文化。该院的表扬文化要求科室成立表扬文化管理小组并设立“表扬登记本”,护士长每天挖掘表扬3件事并详细登记被表扬的人或事、事件发生时间和表扬的理由等,供所有护士随时查询学习。自2024年4月表扬文化实施以来,临床护士们纷纷感受到了这一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据统计,该院护理共收到12345服务热线表扬93例次,护理服务投诉降幅达57%。这一显著成绩的取得,正是表扬文化在护理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的生动体现。
推进叙事护理、心理正向赋能项目。2024年,医院举办心理团辅活动达30余场,服务人群1000人次以上,每年临床科室举办各主题节日患教活动超200场,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积极面对人生。医院公众号发表“护士日记”35期,通过叙事护理方法,促进患者心理创伤修复和创伤后成长。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手写“今日进步”记录,初乳口腔涂抹……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护理细节,却饱含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在团队31天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患儿成功跨越生死难关,康复出院。
当生命走向终章,人文护理更显深邃力量。肿瘤科一区护士张银英在安宁疗护中,以人文关怀触达生命深处的褶皱。面对74岁“玫瑰”阿姨的癌症复发与家庭隔阂,张银英策划生日惊喜、引导家人制作手模凝固爱意,用安息香与共情沟通融化患者30年的孤独。张银英见证了技术之外更深的治愈——真正的护理,是让生命末路的每一份爱与尊严,都能找到归途。
同时,男护士职业发展小组打破性别偏见,以“专业·成长·担当”沙龙分享,见证护理职业包容性的拓展。男护士的冷静果敢在重症监护、急救等领域展现独特优势,并与女性护士的细腻形成互补,共同诠释护理工作的精细与温度。
在江门市中心医院的每个角落,人文之光始终与专业力量同频共振。未来,该院护理部将继续秉承人文关怀的理念,为更多患者带去温暖与希望,让人文护理之花在医院的每一个角落绚丽绽放。
从“医—护同组”管理模式到分级延续服务体系,从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到智慧护理赋能,江门市中心医院正以政策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书写着有温度、有深度的护理改革篇章。当专业护理突破时空界限,当人文关怀融入每个细节,医疗服务的终极价值——守护生命尊严与健康希望,正在这里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第二届“感动仁济十大护理事迹”获奖名单
●肿瘤一区张银英:护理温度融三十载心茧,玫瑰凋零携爱归真
●胸外科李佩贤:40年青春扎根临床一线岗位,诠释护理初心
●妇科一区团体:无声世界里握手传温,微笑传情,专业担当
●儿内科团队:三年陪伴,专业与温情助力足球少年重获新生
●NICU团体:跨越不可能,具ECMO指征重症新生儿重获新生
●重症医学科二区团队:专业救治,用责任与爱书写医患情深的动人篇章
●失禁护理名医护士工作室团体:生命的守护者,心灵的摆渡人
●消化二区马艳环:仁心妙手改良双胃管,为患者解决营养问题
●心血管内科一区团队:用真诚与爱心,搭建通往患者心灵的桥梁
●PICU团队:重伤女孩身与心的温暖康复奇迹,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第二届“仁济护理十大创新技术奖”获奖名单
●伤口造口护理专科小组黄锦萍:多模式负压治疗技术:慢性难愈伤口管理新策略
●康复医学科彭美娟:肺康复护理技术推广应用
●静脉治疗团队梁素芳:超声引导穿刺联合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在手臂港植入术中的应用
●眼科樊彩芳:睑板腺按摩联合中药雾化熏蒸在干眼患者中的应用
●失禁护理“名医护士工作室”邵寒梅:MDT管理模式的无导丝引导单J管更换技术
●血液净化中心黄晓灵:超声引导下疑难内瘘穿刺技术
●口腔颌面外科陈宝仪、林羡欣:S型抬高鼻胃管固定技术
●胃肠外科容艳芳: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回肠造口还纳术中的创新应用
●口腔颌面外科陈卫敏: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训练护理技术
●妇科一区林美欣:耳穴刮痧联合耳穴压豆在术后腹胀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