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君兰
文英
张惠瑜
陈宝嫦
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有这样一群护理工作者,他们用专业与温情,为患者筑起温暖的港湾。老年精神科的护士像家人般照料无陪护的老人,用中医特色疗法缓解其身心病痛;心理科的护理人员化身心灵导师,倾听青少年的隐秘心事,帮助他们走出阴霾;康复科的护士则化身为康复路上的引导者,用专业的训练方案和鼓励的话语,助力患者从卧床到站立,从依赖到独立。从封闭病房的日夜守护,到心理咨询室的耐心陪伴,再到康复训练场上的挥汗如雨;从创新康复技术的实践,到人文关怀的传递,每一位护士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书写着独特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坚守与付出,更折射出医院各专科的特色与优势,诠释着新时代护理工作的深刻内涵。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朱嘉茵
廖君兰
跨越30年的心灵摆渡
“看到他第一次领到工资时眼里的光,我知道一切都值得。”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康复科护士长廖君兰小心翼翼地翻开一封感谢信,看到曾经的学员小吕诉说,进入工厂车间生产线后,重获新生的自信。这样的瞬间,是廖君兰30年职业生涯最宝贵的财富。
1996年,廖君兰踏入精神科,彼时的工作场景与如今大不相同。从封闭病房里的单一治疗,到如今集日间康复、职业训练、中医外治于一体的综合性康复平台,她一路见证,更深度参与其中。
如今,该院康复中心不仅是江门市企业康复中心、残疾人日间托养中心,还肩负着省级自助互助,同伴支持项目推广的重任。每一项荣誉背后,都有她和同事们倾注的心血。
小吕的故事,是众多“康复奇迹”中的一个缩影。30多岁的小吕曾是精二科的“老病号”,在病房度过了十余年漫长岁月。2019年,廖君兰将他引入康复中心,量身定制康复计划。从基础认知训练,到模拟职场社交场景,再到精准对接杜阮车间的试工机会,4年的悉心陪伴与专业指导,让小吕从依赖病房的患者,成长为能熟练操作流水线、月入超3000元且享有完备社保的职场人。
在廖君兰和团队的努力下,康复中心打造出“住院—康复—就业”的闭环服务模式。与多家企业搭建定向输送通道,仅去年就助力近20名学员成功就业。为每位学员配备专属个案管理员,全程跟踪随访,化解职场适应难题。针对老年患者,创新融入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手段,缓解躯体病痛。
“作为一名精神科护士,同理心比技术更重要。”廖君兰感慨道。那些深夜里耐心安抚患者的时刻,那些被青少年患者亲切地称为“妈妈”的瞬间,都化作她坚守的力量。在精神康复这条路上,廖君兰始终步履不停,用温暖与专业,为患者照亮重返社会的希望之路。
文英
对抗疾病还要打破偏见
早上10时许,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精一科病房患者服药时间到了。护士长文英握着圆角透明软胶杯,将温水与药片递向患者。杯身透明不仅便于观察服药,更易消除潜在危险(患者假服药、若杯身材料硬易敲烂成危险品伤人伤己),这一幕,正是精神科护理“细微见专业,无声显关怀”的生动写照。
作为该院首个精神科的“老资历”,文英见证科室从单一病房成长为全病程管理体系。“常规工作提醒”鼠标垫存满量表评估、工作流程;病房软镜子玻璃贴纸,映出患者久违的笑容,点滴细节凝结着护理团队的智慧。
文英的工作日常像一幅复杂的拼图。晨间查房时,她既是监测、观察病情的专业护士,也是倾听患者絮语的心理疏导师;康复治疗上,她化身引导者,用画笔打开患者封闭的内心世界;社区随访中,她又成为连接家庭与医院的桥梁。
去年7月那场惊心动魄的救治,更是将精神科护理的特殊性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合并多种疾病、意识混乱的60岁患者,文英带领团队24小时轮班监护,在处理精神错乱、肠梗阻、电解质紊乱、压疮等复杂病症的同时,还要分辨患者的异常行为是病理反应还是精神症状。两周的坚守,终于让生命的曙光重新点亮。
“护理状元”“优秀护士”等荣誉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文英直言:“我们不仅要对抗疾病,更要打破偏见。”面对因幻觉狂躁的患者,她们以科学评估和人性化干预守护安全与尊严;面对家属疑虑,她们用专业知识搭建起信任的桥梁。
在精神科这片特殊战场,护理早已超越技术层面。从防摔杯到随访脚步,从量表数据到艺术色彩,每个环节都诠释着人文关怀与专业智慧的融合。正如文英所说:“我们的使命,是在患者混乱的叙事中,寻得生命的频率。”
张惠瑜
为迟暮的心灵筑起港湾
在精五科(老年精神科)病房,主管护师张惠瑜站在桌旁,轻声细语哄着老人用餐,手中的勺子盛起温热的粥,动作轻柔得像对待孩童。这里的空气里,消毒水味与中药香交织,诉说着这个特殊科室“医身更医心”的故事。
作为五邑地区鲜有的老年精神专科,这里收治的老人同时受躯体疾病与精神障碍的双重折磨。从脑梗后遗症到阿尔茨海默病,从抑郁焦虑到认知障碍,复杂的病情让治疗难度倍增。
“在这里,我们既是护士,也是临时家人。”张惠瑜道出工作的特殊之处。在无陪护的封闭病房里,喂饭穿衣、洗澡如厕是日常,更要时刻观察病情、疏导情绪。面对抗拒治疗的老人,她会像朋友般陪对方下棋、读报;发现老人情绪低落,就用刚学的中医耳穴疗法轻轻按压穴位。
曾有位反复自杀的老人入院时充满抵触,身上还带着骨折与老慢支的病痛。张惠瑜注意到老人爱看书,便协调家属送来书籍,还添置老花镜;治疗间隙陪他下象棋,用红外线治疗仪照射肺俞缓解咳嗽。渐渐地,老人从“寻机轻生”变得愿意倾诉,甚至会主动说:“我今天又有不好的念头,你多陪陪我。”
近年来,该科将中医康复深度融入治疗体系。耳穴综合疗法调节失眠焦虑,足底按摩疏通经络,红外照射缓解老慢支,中药热敷包改善关节疼痛。这些“绿色疗法”既减少药物依赖,又契合老人对传统医学的信任。张惠瑜率先前往广州进修中医,考取相关资质,协助推动科室开展多项特色中医项目。
“越是无人监督时,越要敬畏生命。”获得众多省、市级荣誉的张惠瑜说,“慎独和敬畏,将贯穿我们整个职业生涯”。在老年精神科这片特殊的战场上,她用专业与温情,为迟暮的心灵筑起温暖港湾,诠释着护理工作者最朴素却动人的坚守。
陈宝嫦
用爱点亮青少年心灯
在心理科的咨询室里,主管护师陈宝嫦正专注地倾听着对面青少年的倾诉。墙上的绘画作品、桌上的沙盘模型,处处都透露着这里独特的治疗氛围。作为中共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宝嫦在这里书写着无数温暖的故事。
该院心理科自2006年成立以来,逐渐成为五邑地区的标杆。作为江门市临床重点专科,这里不仅是心理临床、科研、教学的重要基地,更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省级、国家级荣誉。科室承担着门诊、心理治疗、心理测量、司法鉴定等重要工作,同时肩负着全市的危机干预重任。
陈宝嫦深耕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十余年,熟练运用CBT、IPT、绘画疗法等专业技术,解决学习、人际交往、亲子关系等诸多问题。她深知,每一个前来咨询的青少年背后,都有一段亟待被倾听的故事。
曾经,一位初二女生,因巨大的学习压力陷入自伤自残的困境。在学校吞药被发现后,家长才带着抗拒的孩子来到心理科。陈宝嫦温柔地给予支持性陪伴,耐心安抚女孩的情绪。在取得信任后,她深入了解女孩的内心世界,发现女孩因成绩不理想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甚至用尖锐的指甲伤害自己。
于是,她一方面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帮助女孩重塑认知,引导她放下对成绩的过度执着;另一方面多次对家长进行教育,改善亲子沟通模式。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女孩转学后逐渐走出阴霾,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从日常诊疗到自我提升,陈宝嫦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共情力前行。她利用假期奔赴多地学习前沿知识,同时积极投身公益,走进学校、社区、政府单位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在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道路上,她用专业与大爱,成为照亮孩子们心灵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