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部护士长林小丽
护理部主任简结英
住院部护士长钟前美
在第114个“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江门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对话3位护士长——门诊部护士长林小丽、护理部主任简结英以及住院部护士长钟前美。从门诊到手术室,从病房到患者心中,她们用专业与温情诠释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用专业与温情守护患者光明,在门诊分诊、无影灯下、病房照护中诠释着新时代护理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在这个属于白衣天使的节日里,让我们向所有默默守护光明的护理工作者致敬。他们的故事里,藏着医疗服务最动人的模样——既有精益求精的职业信仰,也有温暖如春的人文关怀,更有对生命永不褪色的敬畏与热爱。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傅雅蓉 通讯员 左健文
门诊部护士长林小丽
门诊窗口的“温度密码”
在江门爱尔眼科医院门诊大厅,总能看到护士们手拉手引导患者、抱着哭闹孩童检查的温馨场景。作为门诊部护士长,林小丽带领团队将“有温度的服务”融入每个细节,让诊室成为医患心与心相连的桥梁。
门诊日均接诊300余名患者,老中青需求各异,为此,林小丽建立了“每周护理服务培训+每月专业技能考核”的双轨制体系,还特别针对老年人听力障碍、儿童配合度低等问题,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我们要求护士像对待家人一样共情患者,比如教老人用放大镜看检查单,给哭闹的孩子准备卡通贴纸转移注意力。”她介绍,团队还建立了“首接负责制”,患者从挂号到就诊的每个环节都有专属护士跟进,避免重复沟通浪费时间。
门诊特殊检查多,眼底荧光造影、激光治疗等操作可能引发患者恶心、休克等突发状况。为此,林小丽组织团队每季度开展实战演练,从识别休克症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到启动抢救流程(保暖、吸氧、开放静脉通道),每个步骤都形成“肌肉记忆”。建院8年来,团队成功处置数十起紧急情况,患者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8%以上。
入职多年,林小丽也遇到过许多令她印象深刻的病人。早年间,一位双眼近乎失明的阿姨在医院门口徘徊哭泣。林小丽注意到后,陪她坐在楼梯间聊了近两个小时,用“黑科技替代眼球”的前沿医学进展点燃她对生活的希望。“护理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而是用心灵温暖心灵。”林小丽说,一直以来,门诊部的护士们通过添加患者微信、术前电话提醒、术后定期回访等方式,将服务延伸到院外,让患者感受到持续关怀。今年3月,一位准备高考的近视女孩因担心手术失败焦虑失眠,责任护士每天下班后与她视频聊天,分享术后成功案例,甚至帮她整理复习资料。女孩术后视力恢复到1.2,感激地说:“是你们让我看清了未来的路。”
除了基础服务,林小丽还带领团队在细节处创新:为戴老花镜的患者准备擦拭布,在候诊区设置“爱心充电站”等。“有时候一个微笑、一句‘您别急,我帮您’,就能让患者安心。”她说,门诊护士就像医院的“第一张名片”,她们的温度,决定了患者对医院的第一印象。
护理部主任简结英
无影灯下的“精准舞者”
在手术室,简结英护士长带领8人团队年均配合完成1.4万余台手术。眼科手术切口仅2—3毫米,器械精密度要求极高,护士不仅要精准配合医生,还要兼顾患者心理疏导,被医生们称为“手术台上的最佳拍档”。
“每个医生的操作习惯不同,护士必须成为‘多面手’。”简结英介绍,团队推行“一对一导师制”,资深护士带教新人熟悉不同手术流程和不同设备的参数与使用。针对屈光手术全光塑、全飞秒4.0、激光白内障等新技术,她们邀请专家现场指导,确保每个护士都能独立操作价值数百万元的精密仪器。“我们不仅要会操作,还要懂设备‘脾气’,比如某台显微镜的脚踏板灵敏度稍低,我们就要提前调整配合节奏。”简结英说。
眼科手术多为表麻,患者清醒状态下的紧张情绪可能影响手术效果。为此,简结英创新推出“术前陪护”服务:由护士提前与患者沟通,了解其担忧(如疼痛、无法配合注视),通过播放轻音乐、握着患者的手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一次,一位幽闭恐惧症患者在术中突然情绪崩溃,简结英当机立断调整手术消毒铺巾的方法,让患者能看到光线,同时安排护士全程安抚,最终手术顺利完成。
面对高强度工作,简结英建立“每日5分钟沟通会”机制,让护士们倾诉工作中的委屈与困惑。她还经常组织医护团建活动,通过角色互换演练增进理解——让医生体验护士传递器械的角度,让护士感受医生手术时的视野局限。简结英说,这种换位思考让团队配合更默契。去年医院承接一批紧急手术,团队连续6小时无休,简结英悄悄订来热奶茶和暖宝宝,“虽然暂时不能休息,但人心暖了,战斗力就来了。”
除了人文关怀,简结英对细节的严苛同样令人敬佩。每台手术前,她都会亲自核对患者信息、手术眼别、人工晶体度数,甚至精确到显微镜的光源亮度。“眼科手术容不得半毫米误差,我们多查一遍,患者就多一重保障。”简结英坚定地说。
住院部护士长钟前美
病房里的“全科管家”
住院部平均每月出院患者达400多人次,其中70%是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面对高龄患者,护士长钟前美带领住院部的15名护士打破“打针发药”的传统模式,成为患者眼中的“全能管家”,从疾病治疗到生活起居,事事操心。
针对老年患者特点,钟前美制定“一人一档案”,涵盖健康史、过敏史、生活习惯等信息。比如一位糖尿病并发糖网和糖尿病足的恩平患者,因自行用草药包扎导致伤口恶化。钟前美团队联合医生督导其转至三级医院治疗,同时每月跟踪血糖控制和伤口愈合情况,3个月后患者足部溃疡竟奇迹般愈合。“我们不仅要关注眼部治疗,还要联动多学科解决全身问题。”钟前美说,团队每月还会举办患者答谢会,根据反馈优化服务流程。
除了眼科专科操作,钟前美要求护士还要掌握慢病管理、应急技能操作等。“我们每周组织业务学习,邀请营养师讲解糖尿病饮食搭配,让护士能指导患者科学进餐。”她介绍,团队还开展沟通技巧培训,通过情景模拟化解与患者的矛盾。去年秋天,一位大爷因术后滴眼药刺痛拒绝治疗,护士小陈没有强行操作,而是蹲下来耐心解释:“大爷,您试试仰头看天花板,我轻轻滴,就像蚊子叮一下。”边说边用棉签轻按眼角减轻刺激,大爷最终配合完成治疗。“老年人需要更多耐心,我们多说一句话,他们就多一份信任。”钟前美说。
住院患者常面临生活不便:不会滴眼药水、洗手间灯坏了、缺少生活用品……值班护士往往要“一管到底”。为此,钟前美建立了“夜间暖心服务清单”,要求护士睡前巡查病房,为患者掖好被角、调整床头灯亮度。“我们希望患者感受到,这里不是冰冷的治疗场所,而是有温度的家。”钟前美笑着说。
考虑到许多患者家住偏远地区,在钟前美的带领下,住院部的护士们坚持实行“出院随访三步法”:术后24小时电话提醒用药,7天内视频指导眼部清洁,针对出院患者一对一进行出院宣教,出院前进行滴眼药水操作考核,根据医嘱进行出院用药指导,并在药盒上按顺序写上数字,让老年患者更好地识别眼药水。“有些老人看不清药盒上的字,我们就用粗笔在药盒上写‘早中晚各1片’,画个太阳代表早上吃。”她说,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是患者延续健康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