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如果出现营养问题应及时就诊,寻求专业人士的建议。
肖亚嫔:
营养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健康饮食行为不仅关乎他们的生长发育,更影响长期的身体健康。在中国学生营养日来临之际,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肖亚嫔表示,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学生群体中营养失衡、超重肥胖等问题日益凸显,应积极引导儿童青少年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加强中小学“食”育,守护孩子们的营养幸福“食”光。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何雯意
通讯员 余敏贞 陈智敏 刘森
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比例逐年攀升
15岁的小林身高175cm,体重95kg,BMI指数达30.67kg/m²,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情况。一开始小林的父母觉得孩子长得高,胖些也挺可爱的,并不放在心上,直到体检中出现肥胖并发症才到医院就诊。
肖亚嫔表示,小林平时喜欢吃炸鸡、可乐等高油、高糖分食物,而且零食不断,嘴巴根本停不下来,所以在发育过程中,体重一发不可收拾,越长越胖。“门诊中类似情况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体重超标,反而觉得孩子胖些可爱,直到出现肥胖并发症才开始重视。”肖亚嫔表示,如今,许多学生和家长对营养知识仍然缺乏深入了解,不少儿童青少年偏爱高脂肪、高蛋白、高糖分的食物,加上运动量不足,超重和肥胖的比例逐年攀升。
肖亚嫔提醒,儿童青少年肥胖容易诱发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这些疾病给儿童青少年的发育会带来极大健康危害。此外,肥胖还会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及骨骼发育,对行为、认知及智力产生不良影响。肖亚嫔表示,儿童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和成人有差别。成人主要依靠体重指数(BMI)来判断,但儿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诊断标准不一致,如果儿童出现肥胖、超重的情况应及时就诊,寻求专业人士的建议。
“小胖墩”如何既能吃饱又能瘦?
如今,有减重需求的“小胖墩”越来越多,如何既能吃饱又能瘦?
肖亚嫔表示,调整膳食结构是减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医生的建议下,小林通过减少摄入热量,用杂粮替代精米面,增加蔬菜和优质蛋白(如鱼、豆制品),成功减重10公斤且未影响发育。
“减重不等于不吃,而是要合理饮食。”肖亚嫔表示,在临床上常遇到,部分家长误将“多吃”等同于“营养好”,忽视高糖零食、久坐行为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她建议,饮食方面,可以用小号餐盘控制分量,每餐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在主食选择上,可以选择糙米、燕麦等升糖指数低的食物,延长饱腹感。“很多小朋友喜欢吃巧克力、薯片、冰淇淋、可乐等零食,但往往还没过足嘴瘾,就已经轻松摄入了几百卡路里。如果将这些高热量零食换成健康主食、蔬菜,就可以吃得很丰富,在保证各种营养充足摄入的同时,还能控制热量,达到减重的目的。”肖亚嫔建议,家中不囤积高糖零食,学校食堂减少油炸食品供应,每餐进食时间20—30分钟,避免暴饮暴食。
增加身体活动,可以打破能量过剩。肖亚嫔建议,儿童青少年可以每天至少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球类),每周3次力量训练或骨健康运动(如俯卧撑、跳绳),久坐时间每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家长可陪同孩子进行家庭运动日,如骑行、爬山,增强亲子互动的同时,促进孩子身体代谢。”肖亚嫔说。
保证一日三餐都能定时定量
肖亚嫔提出,儿童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应保证一日三餐都能够定时定量,让能量与营养的摄入充足且均衡。
“平衡膳食是保障人体营养和健康的基本原则,让儿童青少年吃出健康,要多样化膳食,均衡搭配。”肖亚嫔建议,平衡膳食应做到食物多样:每日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食物,涵盖谷薯、蔬菜、水果、蛋白质和乳制品五大类。例如,早餐可搭配全麦面包(谷类)+牛奶(奶类)+鸡蛋(蛋白质)+苹果(水果)。她提出“彩虹餐盘”法则,每餐包含红(番茄)、黄(胡萝卜)、绿(菠菜)、白(豆腐)、黑(黑米)等五色食材,确保营养素全面。
三餐规律,分配合理也非常重要。肖亚嫔建议,三餐要定时定量,食物多样。一日三餐应提供谷薯类、新鲜蔬菜水果、鱼禽肉蛋类、奶类及大豆类四类食物中的三类及以上,尤其是早餐。早餐、午餐、晚餐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应分别占全天总量的25%至30%、30%至40%、30%至35%。在用餐时间上,早餐最好安排在6:30至8:30进行,午餐在11:30至13:30为宜,晚餐则安排在17:30至19:30进行。她建议,早餐可以是杂粮粥、水煮蛋、牛奶、水果的搭配,午餐可以是糙米饭、清蒸鱼、绿叶菜、豆腐汤,晚餐可以是少量主食、蔬菜沙拉、菌菇汤,避免油腻。
肖亚嫔还提醒,烹调方法的选择,应控油减盐,清淡烹调。每日盐摄入量≤5克,避免腌制品和高钠零食,例如,用柠檬汁、香草代替部分盐调味。烹饪多用蒸煮炖,少用煎炸,推荐使用控油壶,每日烹调油控制在25—30克。
医学指导
肖亚嫔: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从事肿瘤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擅长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肥胖人群的减重指导、各种代谢性疾病的食养及慢性疾病导致营养不良人群的营养补充等。
★延伸阅读
学生营养膳食常见误区
早餐可以不吃?多吃肉才能长高?肖亚嫔表示,在饮食习惯上,不少学生家长容易出现误区。
误区1:早餐随意应付,甚至不吃
案例:小明常因上学赶时间不吃早餐,上午上课时注意力涣散,甚至出现低血糖症状。家长误以为“少吃能减肥”,却导致孩子学习效率下降。
肖亚嫔提醒,早餐提供全天25%至30%的能量,缺乏早餐可能导致能量不足、代谢紊乱,影响大脑功能和生长发育。
误区2:肉类是唯一优质蛋白来源
案例:家长每天给小红准备大量鸡胸肉和牛肉,认为“多吃肉才能长高”,但小红逐渐出现便秘和肥胖问题。
肖亚嫔表示,肉类不是唯一的蛋白来源,豆类、奶制品、坚果等蛋白同样优质且富含膳食纤维。过度依赖肉类可能增加饱和脂肪摄入,容易引发肥胖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误区3:高热量食物等同于高营养
案例:小强每天用薯片、奶茶“补充能量”,体重超标却营养不良,体检显示维生素D和钙严重不足。
肖亚嫔提醒,高热量零食(如油炸食品、含糖饮料)多为“空热量”,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长期食用易导致肥胖和慢性病。在选择食物时,应该关注食材的能量密度与营养素密度,最好选择营养密度高的天然食物。
误区4:用饮料代替水
案例:小美每天喝3瓶果汁,认为“果汁健康”,结果血糖升高、牙齿龋坏。
肖亚嫔表示,饮料含糖量高,一瓶500ml的可乐约含53克糖,远超WHO建议的每日25克上限,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白开水才是最佳饮品。建议6—10岁孩子每日饮水800—1000毫升;11—13岁孩子每日饮水1100—1300毫升;14—17岁孩子每日饮水1200—14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