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镇桃源小学打造特色劳动教育
多彩课程让学生“劳”有所获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7-04 07:30   

桃源镇桃源小学推进“劳动+美术”跨学科融合,开设绘伞特色劳动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美、认识美和创造美。

桃源镇桃源小学推进“劳动+美术”跨学科融合,开设绘伞特色劳动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美、认识美和创造美。

桃源镇桃源小学学生利用黏土、纸板等多种材料,动手制作各类非遗“龙”主题手工艺品。

桃源镇桃源小学学生利用黏土、纸板等多种材料,动手制作各类非遗“龙”主题手工艺品。

    近日,桃源镇桃源小学的学生化身“小伞匠”,他们神情专注、指尖飞舞,细密的针线在手中灵巧游走,精准穿梭于伞面与伞骨之间,随着指尖轻巧打结,剪刀利落剪去线头,一处缝合顺利完成。经过不断重复操作,一把把结构精巧、伞面舒展的雨伞便在他们手中诞生。

    上述画面,是该校开展特色劳动教育的生动剪影。作为乡村学校,近年来,该校秉承“快乐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桃源镇特色,以“桃源彩伞”、非遗“龙”等作为劳动教育亮点,开发特色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创新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形成“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润美”的育人新格局。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佩筠

    融入地方特色

    在课程中感悟“工匠精神”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绘伞。大家拿出空白纸伞,准备好画笔和颜料……”近日,在桃源镇桃源小学的劳动课上,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为纸伞绘制图案。他们拿起画笔,发挥想象力,在伞面上一笔一画勾勒出憨态可掬的卡通人物、绚丽绽放的花朵等图案。在学生们的精心描绘下,一把把各具特色的纸伞呈现在大家眼前。

    据悉,该校结合“桃源彩伞”特色,将制伞传统工艺融入劳动教育,在四至六年级开设手工穿伞特色劳动课程,组织学生实地探访桃源伞厂,深入了解雨伞制作工艺,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工匠精神”。此外,该校创新推进“劳动+美术”跨学科融合,开发《伞上生花,匠心传承》特色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在全校范围开设绘伞特色劳动课程,助力学生在以劳促美的实践中了解美、认识美和创造美。

    “学校采用分段教学的方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绘伞特色劳动课程。低年级学生主要学习勾线、上色等基础绘画技法;中、高年级学生则充分发挥想象力,在纸伞上进行二十四节气、京剧脸谱、花卉植物、水墨画等主题创作。通过这种方式,丰富美术教学资源,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可以通过劳动创造获得,在提升学生审美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更有效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感,进一步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该校德育主任马艳红介绍。

    “在纸伞上绘画非常有趣,从画草稿、勾线到上色,看着画作一点点在伞面上浮现,我特别有成就感。这个学期,老师还带我们去桃源伞厂,让我们近距离了解制伞的奥秘。这次经历让我对制伞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更加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该校学生吴慧禧说。

    “我家是从事制伞工作的,在耳濡目染下,我从小就对穿伞这门传统手艺产生了浓厚兴趣。刚开始学习时,我常常被针线扎到手,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明白家人工作的不易。现在,我会主动帮爸爸穿伞,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锻炼了我的耐心和专注力。”该校学生李一鸣说。

    推动非遗传承

    在动手实践中学会创新

    “劳动课上,我和小组成员动手制作黏土龙,我们尝试使用水果网面做龙鳞,没想到纹理效果比传统纸扎更有立体感。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传承不是复制,而是需要不断创新’的道理。后来,我们还结合‘桃源彩伞’和桃源社日吃白水角的习俗,在伞面上绘制‘钱塘彩龙’、制作白水角龙。通过动手实践,我深刻体会到,非遗保护不是把‘龙’锁在博物馆,而是让‘龙’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桃源镇桃源小学学生廖丹凤分享道。

    “桃源镇一直保留着传统的舞龙习俗,并在传承和发展中形成独具特色的‘龙’文化。‘钱塘彩龙’‘竹蓢金龙’都是鹤山非遗项目,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该校教师郭小琴表示,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桃源镇的“龙”文化,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该校开发《传桃源之龙,创吾辈之强》劳动教育校本教材,以五、六年级学生为实践主体,开展以“探寻桃源‘龙’文化”为主题的项目式综合实践活动。

    据介绍,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龙”文化,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校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将学生分为忆龙组、寻龙组、承龙组、腾龙组和追龙组五个小组,分别开展不同课题的研究。其中,忆龙组和寻龙组负责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并进行实地走访,深入了解桃源“龙”和鹤山各地特色“龙”的历史渊源、主要特征、活动流程、文化价值和传承现状,最后制作PPT进行成果汇报。承龙组将桃源“龙”文化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通过创作“龙”主题绘画、作文、书法作品等形式,传承弘扬桃源“龙”的精神内涵。腾龙组根据桃源“龙”的特色,利用黏土、纸板、烟管等多种材料,动手制作各类“龙”主题手工艺品,如黏土龙、卡纸龙、邮票龙、龙头饰等。追龙组梳理鹤山各地特色“龙”文化,如三夹腾龙、陈山火龙等,通过制作手抄报的形式,清晰呈现鹤山不同地区“龙”文化的特点与文化意义。

    “作为腾龙组的一员,我负责制作‘飞龙在天’的龙头。看到龙角的遒劲、龙须的飘逸、龙目的威严在我手中渐渐呈现,我深刻感受到,非遗中的‘龙’不仅是书本上的图案,而是可触可感的文化存在。正如老师所说,我们捏的不是黏土,而是将桃源‘龙’的精神一点点‘捏’进我们的生命里。”该校学生李语柔说。

    开展多彩活动

    助力学生提升综合素养

    日前,桃源镇桃源小学润鹏校区举办“龙”文化主题劳动成果展,黏土龙、伞上绘龙、水果网龙、卡纸龙、龙文化手抄报等劳动实践成果琳琅满目,充分展现该校学生对“龙”文化的热爱。

    “除了展示学生们的劳动实践成果,学校还精心制作宣传视频、鹤山非遗项目展板,在课间时分吸引不少学生前来参观学习。此次成果展,学校评选出一批‘写字小龙手’‘绘画小龙手’‘作文小龙手’‘创新小龙手’,以此激励学生继续发扬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劳动素养和创造力。”郭小琴说。

    与此同时,该校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例如,举办“走近桃源‘龙’”嘉年华、舞龙大会、“以龙健体·志承精神龙”主题体育竞技活动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此外,该校充分利用家校社资源,开展多彩研学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探访钱塘文化楼和竹蓢文化楼,参观中东西龙舟文化展馆、陈山火龙馆、鹤山市博物馆等,引导学生在浸润式体验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该校还邀请制伞工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授课,传授学生劳动技能,将“工匠精神”与非遗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生活。

    该校开展特色劳动教育收获累累硕果。2024年11月,该校被评为“江门市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在2024年鹤山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成果展现场展评活动中,该校荣获一等奖;在2024年鹤山市中小学劳动教育优秀教案(课例)评选活动中,该校教师郭小琴撰写的劳动课例《巧手制龙传承非遗》荣获一等奖;在2024年鹤山市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周活动中,该校学生李贝澄、陆贞羽荣获“劳动能手”称号……

    接下来,该校将立足本土文化资源优势,继续深耕劳动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课程建构、劳动场域、评价体系”育人模式,推动“劳动+”跨学科融合,不断完善特色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同时,利用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传承与创新中锤炼品格、提升综合素养,让劳动教育沃土持续滋养学生全面成长。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钟建基 三审:李雨溪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