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旱地拔葱”的网红奇观,妙在几公里外的小土堆借视角之巧成就磅礴气象。反观当下干部教育培训,若宏大叙事缺了精准切口,极易沦为悬浮于现实的“精神景观”。当“全覆盖”“系统性”的标语高悬,基层却频传“不解渴”“用不上”的喟叹,恰如《庄子》所警:“大而无当,往而不返”。时代正呼唤一场干部教育的“微雕革命”——于细微处见真章,在精微处显实效。
为何聚焦“小切口”?时代痛点亟需破题之钥。当前干部教育培训领域三重“暗礁”凸显:一曰贪大求全之弊,某些课程“选育用管励全上,引育评用留都管”,面面俱到却蜻蜓点水;二曰学用脱节之困,课堂理论“高空作业”,实践却无梯可攀,云阳县委组织部调研曾痛陈此疾;三曰动力匮乏之痛,单向灌输如石沉深潭,难激学习涟漪。《盐铁论》有云:“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当高质量发展呼唤“精准滴灌”,培训岂能再行“大水漫灌”?小切口正是破题密钥——它如棱镜折射阳光,将宏大主题分解为可感可知的光谱。
切口何以“小”?三剂良方锻造精准透视。其一,深耕地域资源“精加工”,变乡土为课堂。陕西府谷深谙此道,打造“行走的党课”,红色党性线串起榆家坪革命旧址,黄色警示线深耕廉政展厅,绿色生态线嫁接现代农业园。一草一木皆教材,践行《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之道,于地域肌理开掘教育纵深。其二,分层施教“定菜单”,变普惠为靶向。宜川县“长训班”为青年干部锤炼政治素养,为科级干部聚焦科学决策;山西高平“每周一讲”推行党员点单、组织配餐,六年155期课程如毛细血管渗透田间老党员、车间青工,堪称《孙子兵法》“识众寡之用者胜”的生动实践。其三,巧用考核杠杆“量化用”,变软任务为硬标尺。重庆云阳中青班以“赛场+考场”破局,理论学习深度、口头表达效度等五大指标全量化,积分周公示激发“比学赶超”。当“学得好不好,数字会说话”,便如韩非所言“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考核之柄直指实效核心。
小切口激活大动能,从“被动学”到“主动闯”。小切口非终点,实为点燃内驱力的火种。四川翠屏“三微模式”中,党员经“微网格”实战淬炼,84名优秀者成长为网格长;甘肃山丹“焉支先锋”行动,670支党员突击队一线攻坚,项目工期压缩20%,印证王阳明《传习录》“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之理——当课堂直连战场,知识即转化为闯劲。机制创新更见巧思:高平将学习成效与党建经费、党员发展名额挂钩;山东潍坊青干班学员赴晋江体悟“政商清亲”,至台州汲取“垦荒精神”,终将感悟沉淀为服务本土的实操方案。小切口恰似杠杆支点,撬动“知行合一”的万钧之力。
谨防“伪小切口”,形式主义尤须警钟长鸣。然小切口亦有异化之险:某些“微课堂”沦为“碎片化”代名词,缺乏体系筋骨;“现场教学”若止步“打卡拍照”,则与布达拉宫旁“800勇士”的摆拍何异?真伪之辨,关键在于是否直击痛点。如同《防止“决策浪费”》一文,借河北三河“牌匾禁色”事件之“点”,精准切入“决策不科学是最大浪费”之“面”,方显微言大义。顾炎武疾呼:“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小切口若失焦于现实矛盾,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荀子》有言:“道虽迩,不行不至”。干部教育培训的质效跃升,不在口号震天,而在深耕方寸。府谷的“三条专线”、云阳的“五维考柱”、高平的“云端书桌”,皆是以精微之手,雕琢时代所需之器。当“小土堆视角”能成就布达拉宫的震撼,干部教育的“微雕艺术”,亦必将在精耕细作中塑出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材。毕竟,宏大叙事最动人的注脚,终究要写在具体而微的实践里。(绵阳科技城新区 刘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