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赤坎华侨古镇承载着众多华侨华人的乡愁与记忆。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摄
□江门日报记者 张茂盛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
江门是中国著名侨乡,祖籍五邑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有530多万人。他们早年漂洋过海、闯荡世界,却始终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在历史各个时期为祖国和家乡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些年更是屡屡回乡寻根、省亲或参观访问。
散落在侨乡大地上的古建筑、古村落等,承载着海外侨胞的记忆与情感。2021年底以来,江门深入推进“侨都赋能”工程,通过高标准打造文化交流平台,系统保护活化侨乡建筑,着力构筑广大华侨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助力他们加深与故乡的联系,并从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感受到祖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博物馆升级到古镇“焕新”
触发海外游子的乡愁“共振”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和赤坎华侨古镇,是外界认识江门华侨历史、华侨文化和华侨精神的重要窗口。在这里,归家的海外游子总能触发乡愁“共振”,唤起共同记忆。
博物馆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汇集地。近年来,江门高水平推进博物馆升级,建成了目前国内最大、以最新学术视角解读华侨历史的主题展览馆——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以下简称“侨博馆”),为广大海外侨胞通过波澜壮阔的华侨历史文化寻找精神根脉提供了重要平台。
侨博馆聚焦“根、魂、梦”主线,馆藏华侨实物4万多件(套),从多个方面反映了五邑华侨华人艰难而辉煌的创业史和深沉浓厚的爱国爱乡之情。
自2023年初正式对外开放以来,侨博馆累计吸引超230万人次参观,举办了音乐、学术、舞剧、展览等多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今年1月1日,“字典中的国际视野”邝其照专题展在侨博馆开展。邝其照是台山人,近代中国从事英语教育的先驱者。其外玄孙黄植良实现了自己“在先祖家乡为其办一次展览”的愿望,他感慨地说:“我虽然不是在这里出生,但我觉得这里就是我的家。”
开平赤坎华侨古镇是海外侨胞心中最具象的“根”。这里依水而兴、因侨而盛,有370多年开埠历史,绵延3公里的600多座骑楼,岭南、南洋、中东、欧洲风格建筑各美其美,独特的华侨文化和家族管理体系铸就了商埠的繁华盛景,延续了百年的关族、司徒氏两大家族良性竞争故事美谈闻名遐迩。从建筑到故事,小镇都承载着无数华侨华人的乡愁与记忆。
近年来,江门对赤坎华侨古镇进行整体保护与活化利用。项目于2023年1月顺利开门迎客,两年半来不断丰富侨味风情,升级文旅体验,累计吸引超700万海内外游客前来,成为江门“顶流”景区,更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大湾区发展成就的新载体。
2023年5月,参加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的数百名侨胞嘉宾走进赤坎华侨古镇,中西元素交融的骑楼建筑群不但冲击着他们的视觉感官,也激荡着他们内心的乡愁。当时78岁的马来西亚华人林少山说:“看到它们,我想起小时候的生活。”印尼华侨徐国强则表示,很庆幸国家如此大力保护传统建筑、发展传统文化;只有国家富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力度才会这么大。
从街区活化到码头重生
构建根脉延伸的多元图景
侨乡的街区、民居、码头里,隐藏着曾经的繁华喧嚣和烟火生活。近年来,我市系统加强对骑楼街区、名人故居、码头侨房等建筑文化资源的挖掘展示、保护传承,着力构建海外游子根脉延伸的多元图景。
位于蓬江区的启明里拥有百年华侨古屋100多栋,是江门13个百年华侨古村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华侨村,也是江门城市发展的起源点所在区域。
让城市留下记忆,以文旅赋能城市更新。近年来,在上级指导下,蓬江区坚持“民生为先、修旧如旧、活化利用、记住乡愁”的理念,通过“绣花”“织补”“微改造”等渐进方式推进启明里旅游休闲街区建设。
在保护好原有文化遗产和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启明里科学融入现代商业和流行文化元素,实现了人文、商业、旅游、休闲、产业聚合共生。据统计,2024年,启明里旅游休闲街区接待游客约93万人次,并于2025年3月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
启明里的成功活化,是江门以文旅赋能城市更新的重要实践。
在乡村,田野里的侨乡建筑也在持续发生蝶变。
在台山市台城街道泡步村,有一幢建于1922年的华侨建筑——翘庐。其由台山籍旅缅甸华侨、建筑设计师朱锦翘精心打造,后因朱家后人相继离乡而逐渐荒废。2024年,经当地政府、朱氏后人和企业家的共同努力,它以“翘庐1922”民宿的身份重新焕发光彩。生活在国外的朱氏后人特意赶回来并表示,翘庐的重生不仅凝聚了家族的情感,也拉近了他们与家乡之间的距离。
除此之外,从梁启超故居到司徒美堂故居,从“玄潭原舍”到“侨乡故事”,江门各地依托当地名人故居、侨房侨校等进行保护活化,承担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旅休闲空间等新功能。
码头承载着华侨出海的集体记忆。位于新会区沙堆镇的梅阁码头,由新会籍华侨于1929年前后捐资建设,曾是当地侨民往返海外的重要交通枢纽,后沉寂破败。2022年,我市有关部门凝聚海内外力量对码头进行修缮,并于一年后完工。“这里是周围乡亲漂洋过海打工的第一步,也是他们上岸回到家乡的地方,梅阁码头旧址在海内外乡亲心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梅阁村乡亲联谊会的一位老人家说,码头重获新生,守护了大家的集体记忆。
从祠堂修缮到族谱梳理
筑牢侨胞的根脉纽带
“这次带他们回来认祖归宗,就是要让后辈记住根在哪里。”今年6月,江门恩平籍侨胞、新加坡恩平会馆会长张权发带领家族成员回到恩平寻根时说。
叶落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近年来,越来越多祖籍江门的侨胞回乡寻根问祖,从政要名人到民间人士,从白发老人到稚气少年,从华人模样到洋人面孔,他们或是回应自己内心召唤,或是为圆父辈一纸遗愿,纷纷跨洋而来。
侨胞寻根,寻的是血脉和精神。祠堂和族谱,是他们寻找根脉所在、传承家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祠堂是同姓人祭祀先祖、凝聚共识的地方,也是一方历史的侧面见证。近年来,侨乡大地上,或由政府主导,或由家族牵头,祠堂建筑的保护、修缮、活化行动不断,让这一屋檐下的“根脉纽带”越发牢固。
“在这座祠堂里,与你们面对面交流,这一刻对我来说非常珍贵。”2024年3月,在位于蓬江区环市街道修缮一新的德循林公祠里,屋主代表、美籍华裔林爱莹回到江门与乡亲们话家常。这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侨建筑一度濒临荒废,最终在相关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社会贤士的关注和支持下得以重生,并常态化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重修祠堂明晰根之所在、重焕文化之光的实践还有很多,从开平风采堂到恩平復春冯公祠,再到台山下川海岛上的赵氏宗祠和昂甫赵公祠等,这些修缮后的祠堂,有力密切了海内外侨胞的联系,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
族谱既是家族的拓荒史、发展史,更是一部侨乡文明传承史,在侨胞寻根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4年5月,江门新会籍著名爱国华侨、旅居加拿大的黄祝求先生家族后裔黄子基先生回到家乡崖门镇黄冲村寻根祭祖,当收到父老乡亲送他的一套《黄冲族谱》后,他感慨地说:“这本书记载的故事,就是我们的家乡和根脉的故事。”同年10月,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的“洋面孔”雷氏一族跨越7000多公里回江门台山大江镇和乐村寻根,正是通过对照族谱而取得了重大进展。
政府层面,江门近年来积极搭建工作网、宣传网、数字网助力海外侨胞寻根,其中围绕族谱工作加强梳理整合力度,积极探索开发的“侨都根源”小程序,收集了300多部族谱、1000多条家风家训、1万多条村情数据,打造起集族谱、家风、乡情于一体的侨乡特色资源库,为海外侨胞寻根按下了“加速键”。
打造精神根脉地标,系统性保护活化侨乡建筑,深耕祠堂文化、族谱工作……侨乡江门将继续用心用情守护根脉,让“根”的故事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