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雷起于青萍末 深悟94.3%背后的“末梢惊雷”

来源:  发表时间:2025-07-07 20:04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6月反腐月报显示,104人被查,42人处分,12名省部级干部赫然在列。然而细察数据肌理,一个更隐秘却更惊人的事实浮现——乡科级及以下干部占查处问题总数的94.3%。反腐雷霆虽常聚焦于“虎啸”之威,但真正震荡山河的惊雷,恰在权力末梢处轰然炸响。

    “末梢腐败”之弊,首在其“近”。基层干部身处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手握民生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环。这些看似微小的权力一旦失范,便如针尖刺肤,百姓痛感最为真切。《韩非子》有言:“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当低保评审暗藏猫腻、惠农资金遭层层克扣、审批盖章需“意思意思”,群众心中的天平便骤然倾覆。微权力若失去约束,便是微腐败的温床;微腐败累积蔓延,终成溃堤之蚁穴。故而《墨子》警世:“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群众对党的信任,正消磨于这一次次看似不起眼的“微侵蚀”中。

    基层反腐之难,更在其“隐”。相较于高层权力运行的相对透明,基层往往处于监督半径的末端。“熟人社会”的盘根错节,“山高皇帝远”的监管盲区,使得“末梢腐败”更具隐蔽性与顽固性。数据触目惊心:在履职尽责方面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占比高达84.1%。有的干部将手中微权视为“辛苦补偿”,笑纳土特产、红包如家常便饭;有的在落实政策时搞选择性执行,优亲厚友,克扣截留;有的则奉行“躺平”哲学,对群众急难愁盼充耳不闻。此般行径,正如《淮南子》所讥:“末不可强于本,指不可大于臂。”治理体系之健康,终须由最细微处的清廉所支撑。若放任“末梢之腐”,终将动摇国本。

    破局之道,贵在“精准”与“深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铁规矩、硬杠杠”,其落实程度是检验基层政治生态的试金石。其一,需织密“全周期管理”之网。针对年轻干部、关键岗位人员,须“常念紧箍咒”,勤打“预防针”,在“要紧时拉扯一把”,将监督嵌入权力运行全流程。其二,善用技术之力延伸监督触角。大数据比对、小微权力清单公示、村级事务在线监督平台等,皆可成为刺破“熟人壁垒”的利剑,让暗箱操作无处遁形。其三,深化风腐同查同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与腐败往往同根同源、相互交织,须以“同查”严惩风腐交织问题,以“同治”铲除风腐共性根源,阻断由风及腐的演化路径。恰如《盐铁论》所言:“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精准清除害群之马,方能护佑整片森林的郁郁葱葱。

    惊雷炸响于青萍之末,其声虽微,其势可撼山岳。94.3%的数据,绝非冰冷的百分比,它承载着群众对公平正义最真切的呼唤。基层权力末梢的每一次规范运行、每一寸清朗空间,都是执政根基最坚实的夯土。当反腐利剑直抵“最后一公里”,当清风正气涤荡每一个角落,便是对“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深刻诠释。末梢惊雷滚过之处,不是余音渐消,而是万物生长的惊蛰序曲——它宣告着:民心所望的朗朗乾坤,必从每一寸贴近大地的根脉处生长而出。(绵阳科技城新区  曾小琴)

(责任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