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末位淘汰”沦为纸面文章,“竞争上岗”异化为轮流坐庄,“能上能下”的闸门前只见溪流潺潺却不见惊涛拍岸,一些地方的干部竞争机制便已显露出深藏的痼疾。病灶何在?盖因“竞”字精髓尽失,徒留“静”水一潭。《盐铁论》有言:“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若竞争机制不痛不痒、不温不火,缺乏刮骨疗毒的锐气,则再精妙的制度设计也终将沦为沉寂的死水,干部队伍活力必将如涸辙之鲋,生机日蹙。
“竞”之要义,首在破“静”祛“僵”,此乃机制活力之源。古训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干部队伍之生机,端赖于“上”“下”之间的有序奔涌与激荡。倘若“上”的通道被论资排辈的“隐形台阶”所阻,“下”的路径为“老好人”主义所塞,更有甚者,将竞争异化为你好我好的“排排坐”,或异化为少数人圈定的“独角戏”,则竞争之“竞”名存实亡。此般局面,其源在“静”,其弊在“僵”,其害在淤塞生机。如韩愈所言:“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徒有竞争之名而无竞争之实,终将使俊杰扼腕、庸者苟安。唯有以“鲶鱼效应”打破沉寂,让“能者”真正凭实力脱颖而出,“庸者”切实因无为而让位,方能使一池春水真正激荡澎湃。
机制之“静”不破,“竞”之活力便如笼中之鸟,纵有凌云之志,亦难展翅翱翔。缘何“能上”者常感路径逼仄?缘何“应下”者总可安然无恙?缘何“竞争”口号震天却难见真章?其症结正在于“竞”的锐气被“静”的积弊所消解,机制运行的深层梗阻未能彻底打通。“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古之明训,今日一些实践却常困于陈规旧矩之“窠臼”,受制于人情世故之“藩篱”,乃至既得利益之“坚冰”,将本应激浊扬清的竞争机制,钝化为四平八稳的“保险装置”。此般“静”流,貌似波澜不惊,实则暗藏危机,长此以往,队伍必失其锋锐,事业必损其动能。《管子·形势解》有言:“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干部队伍欲成其大、就其高,必不能辞“竞”之活水、“动”之沃土。
欲使竞争机制焕发“竞”之真义,必得深植“破静求活”之根柢。既需“猛药去疴”的决心勇气,以刚性制度破除“下”的阻障,畅通“上”的通道;更需“精准滴灌”的绣花功夫,为“竞”构筑公平的赛道、立起科学的标尺。“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欲专。”古人识才用人之道,于今仍有镜鉴。机制之“活”,非在口号之响、形式之新,而在于对“能”与“庸”的精准识别,对“上”与“下”的果断施行。它唾弃和风细雨的“假把式”,拒绝隔靴搔痒的“软着陆”,唯以“不辨骊黄”的公正态度,于动态管理中实现优进劣退,在优胜劣汰下激活一池春水。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当每一次“竞”的闸门开启,都能以壮士断腕的魄力破除“静”的坚冰——则“静流”自消,“竞”流乃成。如此,方能在百舸争流中,为复兴伟业锻造出真正闯关夺隘的尖兵劲旅,让干部队伍始终奔涌着源头活水,在时代的惊涛骇浪里扬帆致远。(绵阳科技城新区 刘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