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
钟诚: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脊柱与骨质疏松科负责人、主治中医师,医学博士,江门市“二级”人才,德国访问学者,曾获“广东南粤青年好医生”称号。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颈椎病、脊柱骨折、肿瘤、感染、侧弯畸形等疾病,在微创脊柱外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次轻轻的手掌撑地、菜市场湿滑地面上的一次滑倒,甚至清晨起床时的一次发力……这些看似寻常的动作,都有可能成为老人骨骼断裂的导火索。“这不是意外,是骨质疏松在无声中侵蚀骨骼的结果。”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脊柱与骨质疏松科主治中医师钟诚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正威胁许多老年人的健康。“很多人觉得‘人老了骨头脆是正常的,治不好也不用治’,这是极大的误区。”钟诚表示,骨质疏松并非衰老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何雯意 通讯员 余敏贞 陈智敏 温颖
A “无声的疾病”
钟诚指出,很多人对骨质疏松的认知存在诸多误区,并不是“人老了骨头脆是自然规律”。“健康的骨骼像坚硬的木头,而骨质疏松是“无声的疾病”,会让骨骼变成被虫子蛀空的木头——外表看似完整,内部早已布满空洞,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脆性大大增加。”钟诚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解释。他表示,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病,核心特征是骨量减少、骨质结构破坏、骨骼变脆。这种变化悄无声息,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直到发生骨折才被发现,因此被称为“无声的疾病”。
钟诚提醒,骨质疏松性病理骨折有四大危害。一是生命威胁,尤其是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数据显示,约20%的患者在骨折后一年内因并发症(如肺炎、血栓、褥疮感染)离世;二是功能丧失与残疾,骨折导致剧烈疼痛、活动受限。髋部骨折患者中,超过50%会永久丧失独立行走能力,生活无法自理。脊柱骨折造成的驼背畸形,会压迫内脏,影响呼吸和消化功能;三是生活质量骤降,由于慢性疼痛、行动不便、依赖他人照料,导致社交隔离、抑郁焦虑,生活品质断崖式下跌;四是增加负担,高昂的手术费、长期康复治疗、护理成本、潜在残疾带来的长期负担,会给家庭带来巨大压力。
“一次骨折后,患者因恐惧疼痛和再次跌倒而减少活动,加速骨量流失和肌肉萎缩,也会显著增加下一次骨折的风险。”钟诚提醒。
B 小意外背后的“骨骼危机”
骨质疏松的危害,往往在一些小意外中暴发。钟诚分享了三个常见的病理骨折类型——桡骨远端骨折(腕部骨折)、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或转子间骨折)、椎体压缩性骨折(脊柱骨折),并通过临床常见的真实案例,揭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隐蔽性与严重性。
1 案例
78岁老人滑倒,
手掌撑地致腕部骨折
“我以前摔过,手撑地都没事,这次怎么就断了?”78岁的陈伯(化名)被子女送到医院时,还在念叨着自己的“经验”。事发当天,陈伯准备摘荔枝,还没爬上树,脚下一滑,便本能地用手掌撑地,没想到“咔嚓”一声,腕部传来剧痛。
一开始,陈伯还不想前往就医,觉得自己贴贴膏药就好了,但他的子女发现他手腕肿胀,便带他就医,检查显示为桡骨远端骨折(腕部骨折)。
“老人总觉得‘养养就好’,却不知这正是骨质疏松的信号。”钟诚解释,若骨骼健康,手掌撑地未必会骨折;但骨质疏松导致骨骼脆性增加,轻微外力就可能引发断裂。经过手法复位和固定,李伯虽逐渐康复。
2 案例
62岁糖尿病阿姨滑倒
导致髋部骨折
62岁的张阿姨(化名)因糖尿病需控制饮食,长期“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碰”,身形消瘦。一次在菜市场买鱼时,因地面湿滑而摔倒,臀部着地,右侧髋部剧痛无法站立,最后在医院确诊为股骨颈骨折(髋部骨折)。
钟诚表示,张阿姨因糖尿病忌口导致营养不均衡,加速了骨质疏松。“她总觉得‘少吃点血糖才稳’,却忽略了骨骼需要蛋白质、钙等营养支撑。”尽管及时手术置换关节,但张阿姨仍花了半年才勉强下床。
“当老年人摔倒后,最常发生的是髋关节骨折,髋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数据显示,老年髋部骨折一年内的死亡率可达20%至30%,致残率更是高达50%。”钟诚表示。
3 案例
86岁奶奶起床过急
导致腰椎骨折
“我就起床快了点,怎么腰突然就动不了了?”86岁的陈奶奶(化名)被子女用轮椅推到医院时,腰背部剧痛难忍。她坚称自己没摔倒,只是起床时“猛地一下”,便觉得腰部非常疼痛。起初,她以为自己是“急性腰扭伤”,到医院后检查后,结果显示为椎体压缩性骨折。
“这类骨折在老年人中太常见了,甚至打个喷嚏、提桶水都可能发生。”钟诚解释,经过骨密度检测,陈奶奶的骨密度远低于正常水平,腰椎骨早已因骨质疏松变得“中空”,稍一受力就会压缩变形。经过微创手术(PVP),陈奶奶能下床活动了。
钟诚解释,由于骨质疏松、骨质强度下降,老年人的骨头容易折断,哪怕只是起床、弯腰、打喷嚏、咳嗽等轻微动作,也有可能会发生骨折。“陈奶奶接受手术治疗后,还需要长期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不然很容易发生下一次骨折。”
C 从生活细节
筑牢“骨骼防线”
“骨质疏松不是‘自然老化’,而是可防可治,需要积极干预。”钟诚表示,从儿童期储备,到老年期维护,骨质疏松的预防贯穿一生。如何才能远离骨质疏松,筑牢“骨骼防线”?他给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注意饮食,营养均衡是关键。很多人担心“补钙会导致结石”,钟诚表示:“在推荐剂量内(每日元素钙800-1200mg),补钙与结石无关,只有过量服用(每日超2000mg)才可能有风险。”建议日常多吃鸡蛋、豆制品、牛奶等含钙丰富的食物,搭配鱼、肉、蛋等;补充维生素D(每日400-600IU),促进钙吸收,可通过晒太阳或药物获取。此外,应当戒烟限酒,因为吸烟会影响骨细胞的再生,过量酒精也会阻碍钙吸收。
二是多运动与晒太阳。“江门很多老百姓怕晒黑,出门戴帽打伞,反而错失了免费的‘维生素D来源’。”钟诚建议,每天一早一晚(避开正午暴晒)晒太阳30-60分钟,让皮肤直接接触阳光,促进维生素D合成。运动方面,老年人可选择温和的负重运动。“广场舞、太极拳、八段锦都是好选择,既能锻炼骨骼,又能增强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钟诚特别提醒,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受伤;骨质疏松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运动。
三是定期检查。“65岁以上女性、70岁以上男性,以及早绝经、长期用激素、有骨折家族史的人,一定要做骨密度检测。”钟诚介绍,这项检查仅耗时几分钟,能精准判断骨骼健康状况。一旦确诊骨质疏松,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生活干预和药物治疗,避免骨折发生。
四是预防跌倒。对于老人而言,跌倒是骨折的“直接导火索”。钟诚建议,家中保持地面干燥,安装扶手、防滑垫;老人可以穿防滑鞋,避免夜间独自起床,定期检查视力和听力,减少跌倒风险。
医学指导
钟诚: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脊柱与骨质疏松科负责人、主治中医师,医学博士,江门市“二级”人才,德国访问学者,曾获“广东南粤青年好医生”称号。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颈椎病、脊柱骨折、肿瘤、感染、侧弯畸形等疾病,在微创脊柱外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