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党课,这本是党员教育拥抱时代、精准滴灌的灵巧之器。然而,当“微”字仅沦为时间的压缩,“课”字依旧板着面孔,其内容便如隔夜冷饭,徒具“微”之形,尽失“课”之魂。
微党课之困,首在“形式”与“内容”的南辕北辙。时间虽短,某些课程却仍在内容上贪多求全,将宏大理论囫囵吞枣般塞入微小容器。其本质无异于旧日冗长报告的压缩饼干,结果只能是“夹生饭”式的消化不良。所谓“微”仅剩形式上的仓促剪裁,成了新瓶装旧酒的自欺欺人。
更堪忧者,乃形式主义之伪“微”。某些课程为求视觉冲击,过度包装,PPT炫目却思想空洞,互动频繁却仅止于肤浅热闹。其本质不过是一场精心排演的课堂戏剧,如同过度装点的礼盒,拆开后却空无一物。如此“微”党课,徒然制造“审美疲劳”,让党员如置身华丽包装纸堆砌的迷宫,茫然无所得。
微党课的生命力,首在“内容为王”。此“王”非指艰深玄奥,而在于紧扣时代脉搏与党员关切,将宏大叙事融入个体视角。“文以载道”,微党课之“文”必须舍弃高悬云端的文件语言,代之以带着泥土气息的“家常话”。当理论如春风化雨般融入基层干部面临的难题、青年党员的职业困惑、社区治理中的现实矛盾,理论才不再是抽象符号,而成为照亮前路的星火。
“微”之精髓,不仅在时间之短,更在切口之小、聚焦之准。与其面面俱到,不如择取一点深掘,于细微处见精神。一则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一项技术攻关背后的党员担当,一次社区矛盾化解所蕴含的治理智慧,皆可成为上好题材。“致广大而尽精微”——微党课贵在从“精微”处入手,在具体而微的切片中折射时代波澜壮阔。
内容鲜活是根本,形式适配则是通达心灵的桥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微党课同样需要合宜的表达艺术。需打破“一人讲、众人听”的定势,巧妙运用情境模拟、案例研讨、短小精悍的影像故事、甚至线上平台即时互动。形式创新非目的,而是为思想传播注入生机。当讲述者以真诚的“家常话”娓娓道来,形式便自然成为内容流淌的河床。
微党课的最终目标,在于引发思考共鸣、激荡行动自觉。一堂成功的微党课,不在于传递了多少知识点,而在于是否在党员心中点燃了思想的火花,是否在潜移默化中坚定了信仰、砥砺了初心。它应如一场精神的细雨,润物无声,在点滴浸润中滋养党性修养,在思想共鸣中凝聚前行力量。
微党课虽小,却是党员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一子。它呼唤我们彻底摒弃那些不接地气、浮于表面的“夹生饭”和“包装纸”,真正俯下身去,倾听时代的脉搏,体察党员的心声。唯有以“家常味”为精髓,以“小切口”为路径,以“深触动”为依归,方能让这一方寸课堂,成为理论武装直抵人心的“最后一公里”的坚实桥梁。
让微党课真正“微”而有为、“微”而有力,在时代洪流中找准自身坐标,以家常的真诚滋养党性,以小见大的智慧凝聚力量。当每一节微党课都能成为一捧思想的清泉,党员教育便能在时代大潮中澎湃不息。(绵阳科技城新区 乔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