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工干部:写考察材料也是扛责任

来源:  发表时间:2025-08-20 15:27   

    笔尖划过纸页,落下墨痕。在组工干部的案头,这寻常的书写,承载的却是千钧之重。那薄薄的几页考察材料,绝非简单的文字堆砌,它是识人辨才的“第一道关”,是组织决策的“原始凭据”,是党的事业大厦上一块块微小却至关重要的基石。写好它,就是在实实在在地扛起组织的重托。

    这责任有多重?古语有云:“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选准人、用好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组工干部笔下流淌的文字,勾勒的是干部的画像,记录的是实绩的痕迹,传递的是群众的声音。笔尖轻飘飘的一划,可能让庸者上位,埋下隐患;笔尖一个不经意的模糊,可能让贤能抱憾,错失良才。纸上几行字的偏差,影响的可能是一个人的前途,一个单位的风气,甚至一项事业的兴衰。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岂能儿戏?

    因此,执笔写材料,需怀敬畏之心,如匠人执墨线,务求精准。考察材料不是记流水账,更不是写朦胧诗。它需要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剥开表象的浮华,直抵本质的内核。干部的优势在哪里,短板是什么?哪些是扎实的功绩,哪些是虚浮的花架子?显性的成果背后,藏着多少默默无闻的付出?这些都需要在严谨、客观、清晰的文字中呈现出来。所谓“文如其人”,这“文”字,正是组工干部以笔为镜,映照干部真实面貌的功夫。那些“大概”、“也许”、“基本可以”的含糊其辞,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洞套话,都是对责任的懈怠,是对担当的逃避。唯有下笔精准,力透纸背,才能为组织提供一份站得住脚、靠得住的“真材实料”。

    然而,现实中也并非总是如此。有时,笔下潦草敷衍,关键信息缺失散乱,如同漏风的筛子;有时,笔下留情面,问题轻描淡写,成绩浓墨重彩,考察材料成了“表扬信”,甚至把“缺点”也包装成“特点”;更甚者,笔下无生气,材料千人一面,如同流水线上的复制品,失去了鲜活个体的独特印记。这些“笔下的懈怠”,看似是文字功夫的不足,实则是责任心的滑坡,担当精神的缺位。它们如同堤坝上的蚁穴,无声无息地侵蚀着选人用人的公信力根基,其害深远。

    真正的“扛责任”,就体现在这支笔上。它要求组工干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走出办公室,深入到干部工作的现场、生活的场景、群众的评价中去听、去看、去感受。只有脚底沾满泥土,心中装着实情,笔下方能有真话、有实料、有温度。它更要求一种“为历史负责”的清醒自觉。今日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明日回溯的依据,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当笔在手中,心中装的应是组织的嘱托、干部的信任、事业的未来。这份无声的书写,正是对责任最庄重的承诺。

    写考察材料,绝非简单的文字工作。那方寸纸页上的字字句句,凝聚着识人的智慧、用人的公心、护才的担当。它是组工干部精神世界的无声铭刻。当每一份材料都力求精准、客观、鲜活,当每一次落笔都带着沉甸甸的责任感,这手中的笔,便超越了书写的工具属性——它成为一面映照忠诚的镜子,一杆衡量价值的秤砣,一部记录初心的史册。

    写考察材料,就是扛责任。这支笔,重如千钧。唯有以如履薄冰的敬畏、明察秋毫的锐利、敢于担当的勇气去握紧它、用好它,才能在方寸之间书写出无愧于组织、无愧于干部、无愧于时代的篇章,为事业的长青注入最坚实的力量。(绵阳科技城新区 刘海军)

(责任编辑: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