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为江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把脉开方”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8-24 07:32   

    江门日报讯 (记者/蔡昭璐)昨日,由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席会议办公室、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主办,建行江门市分行冠名的“建续文脉·行以致远”江门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暨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与创新发展大会召开,多位国内权威专家学者围绕保护策略与实践、江门特色价值挖掘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江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把脉开方”。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清淦,副市长林健生出席。

    近年来,江门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法规,投资近60亿元改造赤坎华侨古镇,创新设立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慈善基金,围绕“江门三点三精彩之旅”发展“非遗+旅游”“侨批+文创”等融合业态,带动侨乡文化IP“出圈”“出彩”。

    杨清淦对江门的工作成效给予肯定,并提出四点期望:一是深挖历史文化特色,系统梳理不同时期地域文化,打造“我有他无”的独特历史文化品牌;二是做实基础工作,谋划新增一批历史文化保护项目;三是锚定申报目标,力争1年内创成省级、3年内创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四是探索传承利用新路径,统筹保护与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更多江门样本。

    林健生表示,江门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精准的策略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加快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步伐,让千年侨乡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生机。

    声音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庆洲:

    江门拥有四大关键优势

    “从历史底蕴、文化特色到资源禀赋,江门完全具备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作为长期关注江门历史文化遗产的学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庆洲认为,江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底气源于其“中国侨都”的独特身份,拥有四大关键优势。

    其一,江门是中国唯一拥有两项与华侨相关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其保存完好的1800多座碉楼堪称“中西建筑艺术融合的活化石”,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及科学价值。

    其二,江门近代骑楼建筑在四大侨乡中独树一帜。广东全境现存骑楼总计4984栋,江门占2236栋,占比达44.9%,总数量全省第一。吴庆洲特别提及蓬江区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的堤中路骑楼,不仅建筑本体保存完整,连当年商号的老招牌都清晰留存,这种“活态”的风貌传承,在四大侨乡(江门、潮汕、泉州、梅州)中独树一帜。

    其三,江门名人辈出,人文底蕴深厚。江门历史上涌现出陈白沙、梁启超、陈垣、梁思成、冯如、戴爱莲、红线女等一大批大师级人物,在文化、学术、科技、艺术等领域成就显著,深刻影响了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进程,构成了城市厚重的人文底色。

    其四,历史贡献卓著。在百年历史长河中,江门籍侨胞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中国革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卓越贡献,涌现出司徒美堂、郑潮炯等一批爱国典型人物。(蔡昭璐)

    五邑大学教授、原副校长张国雄:

    江门的侨乡身份自带“差异化标签”

    在深耕侨乡研究数十年的五邑大学教授、原副校长张国雄看来,江门的侨乡身份自带“差异化标签”。作为中国四大著名侨乡之一,江门属广府文化区,逾530万名五邑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遍布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美国、加拿大、古巴、委内瑞拉等美洲国家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大洋洲国家华侨华人的重要来源地。在“下南洋、闯金山”的移民史中,相较于其他多“下南洋”的侨乡,五邑侨乡“闯金山”的经历尤为突出。

    追溯侨乡形成脉络,张国雄指出,华侨自唐朝便开始大量外迁,但侨乡的真正形成始于清朝同治年间。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深入行为观念,如民众改穿西装、食用西餐、简化传统礼仪等,展现出全球化特征,也让五邑侨乡与传统乡村形成本质区别。

    值得关注的是,五邑侨乡的文化受欧美工业文明影响深远,这与其他三大侨乡更多接受东南亚农耕文化不同。张国雄表示,目前仅五邑侨乡有文献明确记载侨乡变化的具体时段,其他侨乡文献多使用“晚清时期”等模糊表述,这种差异也印证了五邑侨乡在中外文化碰撞中更早发生变革,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

    谈及江门城市的崛起,张国雄将其与侨乡网络的发展紧密关联。随着侨乡物流、人流、资金流不断汇聚,台山、开平、新会、鹤山沙坪等地逐渐形成分散的侨乡节点,区域亟须培育中心城市。原为新会下辖的江门,凭借西江流域的地理优势、交通潜力及商贸基础,成为这一角色的承载者。江门的发展是侨乡寻找中心城市的必然结果,国家治理与侨的力量共同推动江门崛起,其“为侨服务”的城市属性鲜明。(蔡昭璐)

(责任编辑: 李芳菲  二审:宁园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