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郑州一家面馆老板霍某与7名顾客因“续面”问题发生争执,事件持续发酵,引发全网关注。与此同时,该面馆在外卖平台上短时间内新增近两万条评论,其中绝大多数为差评,这一现象也迅速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
一碗面的小小争执,竟演变成两万条差评的汹涌浪潮,这场差评风波映照出的不仅仅是商家与顾客之间的纠纷,更是当下网络时代舆论生态与信任机制面临的深层考验。当情绪洪流淹没理性声音,当碎片信息取代事实真相,我们更需思考:如何在这场风波中重拾应有的理性与善意,又该如何避免下一次的“差评狂欢”?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古训,在数字时代演变成了“众点击铄金”的现实。差评机制本是为了让消费者行使监督权,却在这场风波中异化为情绪宣泄的集体狂欢。事后证实,顾客实际消费140多元而非最初传闻的70余元,商家在规则明示和顾客隐私保护方面也存在显著瑕疵,甚至被曝出有拖欠工资、坑骗学员等不诚信记录。然而,在真相未明之前,许多未曾亲历事件的网友已经迫不及待地投下“石子”,让本该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沦为了道德审判的武器。更令人忧心的是,在这场舆论的混战中,相关当事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遭到严重忽视,孩子们因未打码视频而面临网络暴力的风险,身心遭受创伤。
这场风波的根源,不仅在于商家与顾客之间的规则不明、沟通不畅,更在于社会信任机制的脆弱与商家诚信的缺失。若商家能事先明确“续面仅限点单者”等服务细则,若顾客能多一分理解与体谅,这场纠纷本可以避免。但比规则缺失更令人担忧的是诚信的流失。商家被指隐瞒真实消费金额、剪辑视频引导舆论,甚至在达成调解协议后再度违约直播,这些行为不仅加剧了矛盾,更彻底侵蚀了社会信任的基石。当流量博弈取代契约精神,当情绪对抗压倒理性对话,再小的市井纠纷都可能演变成难以收拾的舆论风暴,最终也会导致商家店面被围、被迫关门的双输局面。
要真正破解这一困局,绝不能止于口号与观望,必须各方协同发力,以坚决的态度和扎实的行动,打出一套重塑信任、捍卫理性的“组合拳”。商家应当以诚信为本,做到规则透明、服务规范,所有优惠政策的细则都应清晰公示,避免产生误解空间。同时,要敬畏法律,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特别是要杜绝未经处理就公开监控视频侵犯顾客肖像权(尤其是未成年人)的行为。网络平台更需要完善评价机制,建立更有效的信息核查和恶意评论过滤制度,防止不实信息误导公众,及时处置侵权内容,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避免平台成为网络暴力的温床。而对每一位网民而言,则需要保持审慎和理性,践行“让子弹飞一会儿”的原则,待真相水落石出后再作判断,而不是急于站队和肆意宣泄情绪。
“治大国若烹小鲜”,社会文明的进步往往体现在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之中。差评潮终会退去,但留给我们的思考不应停止。唯有让理性回归,让善意充盈,才能让每一次点击、每一条评论都成为推动社会向善的力量,而不是撕裂彼此、消耗信任的利刃。在这个人人都是评论者、也可能被评论的时代,我们期待什么样的网络生态,就应该从自身做起,用理性与善意书写每一个评价,共同守护清朗诚信的网络空间。(刘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