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政企信息不对称,一是消减了政策红利,当企业因理解偏差无法充分享受政策优惠时,原本旨在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就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例如,某高新技术企业因误读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未能享受应有的税收优惠,导致研发投入减少。二是滋生中介乱象,部分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提供有偿服务,甚至误导企业。例如,某企业就因为交由中介机构申报材料,导致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三是企业因误解而产生“政府不作为”的负面印象,损害政府公信力,也损害营商环境与市场主体信心。
出现这种“信息差”的根源,一是政策文件使用大量专业术语,而相关职能部门在宣讲时照本宣科,对于非财务专业人员的企业经营者来说,难以理解,更难落实。二是宣传方式僵化,常采用发放纸质文件、举办大范围政策解读等“填鸭式”宣讲,缺乏针对不同行业、规模企业的差异化解读。三是反馈机制缺位,政企双方缺乏有效沟通渠道等。
如何更好地解决“信息差”?笔者认为,一是职能部门要熟悉了解企业经营者的真实情况,采用企业经营者易懂的语言解读政策。二是部门可以结合身边发生的本地企业案例,制作“政策应用情景剧”等,通过案例教学,让企业经营者更易了解。三是推广开平市“我到企业做高管”活动,政策执行者(部门)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真实情况。四是建立政策落实跟踪反馈机制。
让政策语言“接地气”,让企业真正“用得上”。只有每一项政策都能转化为企业经营者看得懂的“操作指南”,才能真正释放市场主体活力,这需要政策制定者(执行者)放下身段,企业主动参与,共同搭建理解之桥。 (严建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