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早晨,阳光刺破云层,重新洒向台山蔚蓝的海面。仅仅24小时前,这片海域还笼罩在狂风暴雨之中——9月8日8时50分左右,今年第16号台风“塔巴”在台山市海宴镇沿海登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1级。在台风经过的川岛海域,“台山1号”海洋牧场现代化养殖平台在惊涛骇浪之中,守护着养殖舱内的鮸鱼。
面对这次台风侵袭,“台山1号”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平台主体结构完好无损,未发生位移,仅部分设施设备局部受损,存养鱼类基本无恙。
经风浪而屹立,历考验而弥坚。从“摩羯”“韦帕”到“塔巴”,自去年投放以来,“台山1号”已连续多次成功抗击台风侵袭。这一成功的意义远不止于保全一座平台、一舱鱼儿,更在于为江门向海图强提供了深刻启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为支撑,打造耐波抗风的“硬核”装备,推动海洋渔业从传统农业模式向现代化工业化模式转型,在深海中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从“靠海吃饭”到“靠科技吃饭”
打造海洋牧场,是向海洋要粮食、拓展“蓝色粮仓”的重要举措,但台风一直是悬在头上的利剑。传统渔业养殖“靠天吃饭”,一场强台风就可能导致多年投入血本无归。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台山1号”给出了“硬核”答案:要把“靠天吃饭”变成“靠科技吃饭”。
“台山1号”抗风的核心奥秘,在于革命性的“单点系泊吸力锚系统”。这一系统使庞大平台能实现360度自由旋转,始终自动调整至风浪阻力最小的方位,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化解台风冲击。再配合深入海底、抓力超强的吸力锚,让平台设计抗风能力达到了惊人的17级。
正如台山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山海洋集团”)副总经理吴文浩所说:“我们从设计之初就瞄准‘最坏情况’,每一处加固都力求‘万无一失’。”“台山1号”的成功实践表明,唯有以科技智慧顺应自然规律、巧妙借力化力,才能让设备在惊涛骇浪中真正岿然不动。
从“人防”到“智防”
再先进的装备,也需智慧的“大脑”指挥。台山海洋集团在台风“塔巴”路径初现时,便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风险研判、装备加固、物资储备、人员撤离一气呵成。然而,当所有海上作业人员全部撤离,如何继续保持对“台山1号”的实时监控?
耳聪目明,方能决策千里。“台山1号”平台配备的双套独立监控系统,即使在本次11级的狂风中也能持续稳定运行,实时回传平台姿态、系泊受力、环境参数等关键数据,让后方指挥中心在人员撤离后,依然对前线情况了如指掌,实现动态风险评估与精准研判。
与此同时,“台山1号”依托光伏、储能和柴油发电组成的多冗余电力系统,确保了极端天气下智慧系统不间断在线。即便在“塔巴”肆虐期间,该系统仍全程稳定运行。指挥中心屏幕上的数据跳动,仿佛台风中平台发出的平稳“呼吸声”。
“以前抗台风,人撤了,心里却没底。现在有了智慧监控系统,我们在指挥室就能清晰掌握每一处细节。”台山海洋集团值班人员邓宇辉告诉记者,台风期间该集团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对“台山1号”在线监控。正是这套系统,将传统依赖经验的“人防”,升级为基于实时数据的“智防”,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精准防御的跨越。
吴文浩表示,台山海洋集团早在海上人员撤离前,便统筹储备了充足的应急饲料、药品及网箱、网衣构件等维修物资,确保台风过后能第一时间投入维护复产,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保障产业链稳定。
风雨退去,海浪渐柔。监控画面里,“台山1号”的轮廓在晨光中愈发清晰——它不仅是一座扛住了数次台风的钢铁平台,更像是一个具象的符号:当传统渔业遭遇自然伟力的挑战,科技创新如何成为“破浪之桨”?当“靠海吃饭”的古老智慧遇上工业化、数字化的现代思维,海洋经济的新范式又该如何书写?
“台山1号”的每一次抗风成功,都在回答这些问题。从单点系泊系统的“顺势而为”,到智慧监控的“千里眼”,再到多冗余电力的“不断线”,这些细节背后,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是对技术突破的执着。或许,真正的“御风者”从来不是与风浪硬抗,而是懂得用科技的力量与自然对话,在深海中为产业发展锚定更稳固的坐标。
这片曾见证台风肆虐的海域,如今正见证着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当更多“台山1号”式的探索在深蓝中扎根,“蓝色粮仓”的根基,或许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坚实。
□江门日报记者 陈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