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通讯员 陈科明
近日,在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期间,广东省作协开展了“广东文学发布”活动,集中发布15项省级文学规划与成果,江门喜报频传:江门籍青年作家李宇静(笔名“风晓樱寒”)的作品《初夏的函数式》成功入选2025年青年优秀作家文学创作工程扶持名单,我市的网络文学与微短剧产业平台建设项目也同步亮相。
另外,由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指导、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主办的“悦读好书榜·秋实辑”于近期发布了1—8月精研作品评选榜单,其中江门市作协创委会成员、网络文学作家六月创作的《桃花马上请长缨》成功入选。
多项“江门创”的文学成果获得肯定,既彰显了侨乡文学人才培育的扎实成效,更凸显了江门抢抓文化产业新风口、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前瞻布局。
网络文学创作基地成“人才沃土”
作为江门本土培育的文学新星,李宇静深耕网络文学创作17年,始终坚守现实题材赛道。《初夏的函数式》聚焦科技工作者,既深情刻画了老一辈科研人践行“两弹一星”精神的无私奉献,又生动展现了当代青年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攻坚姿态,以新老两代科研工作者的鲜活群像,传递出强烈的时代力量。作者六月创作的《桃花马上请长缨》是一部聚焦“自强、热血”主题的古典架空题材作品,兼具战场热血与朝堂博弈。该作品在全网吸引超5000万人追读,所改编的微短剧登顶2024年微短剧百强榜,成为横跨文学与影视领域的爆款作品。
近年来,江门市在网络文学发展与青年作家培育方面持续发力。2023年,江门率先在全省设立首个“广东省网络文学创作基地”,为本土作家搭建起专业培育平台。两年间,江门市网络文学作家队伍实现翻倍增长,已累计出版作品59部。
2025年,江门在广东省作协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开平塘口镇为试点,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字文化小镇”,为全省网络文学事业发展提供了“江门样本”:推出“百元入住一月创作”的旅居计划,打造“侨乡新大众文艺社”;成立广东省网络文学(江门塘口)青创孵化中心,提供全链条服务,创新打造兼具文化底蕴、创作氛围与成长生态的网络文学发展栖息地。目前,已有32名知名网络作家签约驻站,78名“无界创客”入驻创业。
网络作家六月作为首批入驻“侨乡新大众文艺社”的作家,在入驻基地后获得了更多交流机会,也体会到江门对网络文学的真切支持,她表示,“希望未来广东和江门能继续加大对网络文学创作的扶持,特别是在岭南文化题材开发上给予更多引导和资源倾斜,让我们能以当代叙事传承地方文化,让传统故事焕发新生。”
打造“网络文学+”产业矩阵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培育人才的同时,江门正以推动网络文学发展为纽带,抢抓产业新机遇,初步搭建起“创作-孵化-变现”创作成果转化平台。在此次“广东文学发布”活动中,江门正式启动网络文学与微短剧产业平台建设项目,计划打造集创作、制作、发行为一体的产业生态圈,为侨乡文化产业注入新动能。根据规划,2025年项目将全面推进:举办启动仪式、完成基地基建,联合本地高校年培育影视人才超300人次,产出优秀剧本10个以上;同步共建5—8个名家工作室,推出10部以上微短剧,并搭建“一站式”影视拍摄服务中心与“拍在江门”影视资源数据库,让文学IP在侨乡落地生根、转化增值。
“家乡从人才培育到产业布局的每一步,都让我们创作者倍感温暖与振奋。”谈及作品入选2025年青年优秀作家文学创作工程扶持名单与家乡发展,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的李宇静难掩激动:“这让我真切感受到侨乡对文化创作的重视,也更坚定了我讲好家乡故事的决心。”她表示,未来将聚焦侨乡新兴产业、青年返乡故事与小镇烟火气,用文学笔触展现新时代侨乡的鲜活面貌。
从在全省率先设立网络文学创作基地,到本土作家获省级扶持,再到抢抓微短剧产业风口,江门正以网络文学为源头活水,积极打造“网络文学+”产业矩阵,通过“一本多用、大众共创”模式,努力实现IP价值的最大化开发,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我们相信在文脉深厚的江门大地上,将诞生更多优秀作品,走出更多文学人才,让侨乡文化名片愈发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