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得:将儿童文学融入拼音课堂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0-13 07:32   

    在小学一年级拼音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常与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感需求存在差异。学生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对于抽象的拼音符号和拼读规则往往感到枯燥和困惑,若一味强调机械读写、反复操练,容易引发畏难情绪。儿童文学以贴近儿童心理的语言和内容,可以成为连接教学要求与学生兴趣的桥梁,将其融入拼音课堂,既呼应新课改“以生为本”的理念,也有助于化解拼音教学“高耗低效”的现实困境。蓬江区紫茶滨江小学刘小

    在学习中注入童趣

    要实现儿童文学与拼音教学的有机融合,关键在于将知识包装为富有童趣的形式。部编教材在拼音部分已编选情境图、儿歌等素材,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过于强调书写占格、形近字母区分等机械要点,让学习过程变得刻板。若能引入《拼音王国大冒险》等故事,将字母化为有生命的“小精灵”,比如组织“找朋友拼读音节”等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在情节推动下轻松掌握拼读。

    例如,在教学“b、p、m、f”时,笔者曾使用《小熊的拼音日记》。读到“小熊帮松鼠找松果”情节,笔者出示小米粥、松果等图片,并提问:“你们早餐吃了什么?能用刚学的拼音说一说吗?”由于这些元素与他们的生活贴近,学生们纷纷响应,学习变得生动而有趣。

    引导学生建立信心

    一年级是孩子正式学习的起点。面对新环境与新知识,部分孩子容易产生紧张与胆怯。儿童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共鸣,能够有效缓解此类情绪。例如,在讲述《拼音小精灵来帮忙》时,本人借助“小明因拼不对‘明’而着急,小精灵用形象比喻帮助他”的情节,引导学生建立信心。

    班里曾有一位学生因拼不出“乐”而沮丧,笔者则耐心以物品形象来作类比,引导他拼出“乐”,并奖励一枚贴纸。回家后,他不仅将贴纸贴在课本上,还主动教妹妹拼读。从害怕到敢于尝试,这一转变正是教育应珍视的成长。

    以温暖评价鼓励学生

    评价学生的拼音学习,不应局限于“拼写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而要关注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有些孩子虽然拼写较慢,但能准确写出拼音,这时候更应该鼓励他们。

    笔者在班级设立“拼音小信箱”,鼓励学生用拼音写下想说的话。有一次,笔者读到了一位学生的留言:“妈妈,你做的红枣糕特别甜,我爱你。”尽管有的词语没有标出声调,但笔者表扬他“既会拼词,又懂得感恩”。对一年级学生而言,拼音不仅是知识,更是传递情感的“留言条”,教师的评价应温暖而具体,激发他们的表达热情。

    实现“趣”与“实”的统一

    在融入儿童文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避免过度渲染故事而忽略拼音教学本质。例如,教学“ai、ei、ui”时,笔者先带学生朗读儿童诗《彩虹的味道》,同时配合相关动作,帮助学生掌握发音。随后,引导学生仿编语句。既通过文学激发兴趣,又落实拼读训练目标,实现“趣”与“实”的统一。

    将儿童文学融入拼音教学,可以让拼音教学回归本质——让学生拼出自己的名字,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还能让课堂像故事会一样吸引学生。对学生而言,“喜欢”才是最好的老师。当拼音不再是一串陌生符号,而是表达自我、探索世界的工具,语文学习的种子便已在学生心中生根。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王雪晴 三审:陈淑婷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