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那澎湃的风,我立时代的潮起浪涌……”连日来,由江门市委宣传部策划推出的十五运会主题曲传唱活动持续升温,港澳青年、华侨华人代表、青年学子等群体相继唱响主题曲《气势如虹》。激昂旋律不仅响彻侨乡,更跨越山海,传向世界。这份体育热情,不仅牵动本土市民的心,更凝聚起海内外侨胞的乡情。
当歌声传遍街巷,运动精神融入城市脉络,江门这座“中国侨都”正以体育为窗口,向世界展示其独特气质。在这里,体育不仅是竞技的比拼,更是文明的彰显;赛事不单是实力的较量,更是素养的体现。从赛场上的拼搏到赛场外的互助,从传统武术的薪火相传到现代体育的融合创新,侨都江门正以一场场体育盛会,书写新时代的文明篇章。
随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脚步日益临近,作为赛事承办地之一,这座体育底蕴深厚的城市,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专业的服务、更文明的风尚,迎接八方来客。
精神传承
侨乡气质的体育表达
8月21日,十五运会群众比赛气排球项目在台山新宁体育馆拉开战幕,江门这座“中国侨都”的体育脉搏随之强劲跃动。赛场内外,体育成为“开放包容、自强创新”侨乡精神的生动写照。
新宁体育馆内,气排球决赛激战正酣;馆外宁城公园的排球场上,38岁的陈永坚摘下义肢,单臂击球,专注投入。“只要上场,大家都会接纳你。”在“排球之乡”台山长大的他,真切感受着这座城市如球场般的包容。
“体育是侨乡文化的重要表达。”五邑大学教授、原副校长张国雄指出,作为“中国侨都”,江门“敢闯敢拼、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与体育精神中的“公平竞争、协作共进”高度契合。从华侨引入的现代体育项目到本土滋养的传统武术,体育已成为江门联结乡情、传递价值的重要桥梁。
这份传承在传统武术中尤为鲜明。
清晨的鹤山古劳水乡,少年在木桩前苦练咏春;新会崖门镇京梅村的蔡李佛武馆内,海外弟子归来寻根。“‘念头正,终生正’,学武如此,做人亦然。”偏身咏春拳第五代传承人冯家辉十岁习拳,如今将咏春拳带进校园、警营,更借助网络面向全球几十个国家授艺,传播中华武术文化。
与此同时,源自京梅村的蔡李佛拳历经近200年传承,已传播至全球超100个国家和地区。蔡李佛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忠杰推动武术进校园,编写教材、开设课程,让青少年在招式中领悟“礼、义、信”的武学内涵。鹤山市职业技术学校将咏春与狮艺融合为“武·艺”双修课程,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更将蔡李佛拳设为新生必修课,构建“三年四季一校园”的育人体系。
从社区球场到国际赛场,体育始终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侨乡文化的开放性与体育的包容性天然契合,自强不息与拼搏进取互为表里。”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临近,江门正以体育为窗口,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生动的侨都:这里既有国际赛事的专业水准,也有街头排球的草根热情;既有传统武术的深厚根基,也有现代体育的创新活力。
体育,在此成为城市文明的生动注脚。侨都新风尚,正在每一次起跳、每一次击掌、每一次呐喊中得到弘扬。
服务保障
文明城市的温度细节
伴随着一系列高水平赛事的成功举办,江门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底色,在赛事组织的细节中愈发鲜亮。从专业高效的赛事保障到温暖细致的人文关怀,侨都全方位的服务,尽情诠释着体育文明的深层内涵。
十五运会群众比赛气排球项目决赛期间,“小海豚”志愿者成为赛场一道亮丽风景。来自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的120名志愿者,以连续7天专业热情的服务赢得各方称赞。“赛事保障到位,志愿者服务贴心”,是参赛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普遍评价。
江门市民的文明观赛,为赛事添上一道动人风景。今年7月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期间,约4000名选手和超万名随行人员齐聚侨都。市民自觉调整出行计划,有序观赛、文明助威。这种根植于日常的文明自觉,让“赛事+文旅”模式焕发活力。
特别令人动容的是对残特奥会的人文关怀。在不久前举行的测试赛中,江门赛区对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据省残联宣文部部长陈土新介绍,测试赛获得各方肯定,为正式比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体现对残疾运动员的尊重,筹办工作处处彰显温度。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正赛期间将在3个比赛场馆和接待酒店配备齐全的辅助器具,并设置爱心专柜。科技助残辅具展示区将首次亮相电动站立轮椅、全地形无障碍轮椅等创新产品,助力运动员突破限制。
此外,市残联特别邀请特殊教育学校专家对志愿者进行专题培训,针对智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的特点,传授专业沟通技巧与服务方法。“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细致安排,让每位运动员感受到真诚的关爱与尊重。”该负责人说。
全民健身
文明风尚的生动实践
台山城乡赛场,排球撞击地面的“砰砰”声与观众的欢呼声相互交织;恩平乡间小道上,骑行者恪守“慢骑不落后”的约定,相互帮扶前行;五邑大学校园里,各民族学生在篮球场上并肩作战,打破地域隔阂……如今的江门,全民体育热潮涌动,文明乐章流淌其间。
夜幕下的台山“侨VA”乡村排球赛现场,场上,球员们奋不顾身扑救,竭尽全力争胜;场下,村民自发组成志愿服务队维护秩序,为双方队员的精彩表现鼓掌。上一届赛事线上线下观看总量超270万人次,许多海外华侨通过直播,不仅看到精彩比赛,更感受到家乡观众的文明素养。
在五邑大学篮球馆,一场“民族团结一家亲”师生篮球赛激情上演。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场上并肩作战,场下击掌相拥。体育成为打破隔阂的最佳语言,让年轻学子在运动中学会协作、尊重与共情。
民间体育团体中的自律与互助精神同样令人感动。骑行爱好者吴宁至今难忘多年前在天露山受伤时,车友们毫不犹豫将他抬下山的经历。“我们车队有句老话:可以骑得慢,不能落下人。”如今,这支骑行团队在训练中严格遵循“佩戴头盔、控制车速、保持安全距离”的准则,将安全与团结置于速度之上。
校园体育的推广者们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更注重体育精神的培育。作为江门最早一批BMX小轮车运动玩家,宇帆经常走进校园教授基础动作。“摔倒不可怕,学会保护自己、总结经验才重要”,这是他最常对孩子们说的话。看到学生从不敢尝试到完成第一个小跳台时眼神里的坚定,宇帆深信,体育培养的不仅是技能,更是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持。
体育之于江门,早已超越强身健体的范畴,成为丈量城市文明的标尺。当赛场上的友谊胜过胜负的计较,当运动场上的互助成为日常,这座侨都正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全民体育不仅是健康生活的选择,更是涵养文明、凝聚人心的力量。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朱磊磊 郭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