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鹤山推动村居小公园环境整治,为群众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图为位于桃源镇的一处口袋公园。桃源镇供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茂盛10月25日,根据《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规定,经综合研判,江门决定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将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转为常态化。
自本轮基孔肯雅热疫情发生以来,全市上下全力以赴投入疫情防控集中攻坚,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大行动,推动全市疫情呈持续下降趋势,五邑人居环境变得更健康更干净更整洁。
10月21日,国家和广东省驻江门工作组研判认为江门成功实现疫情低水平散发的阶段性目标。10月24日,全市新增报告基孔肯雅热病例17例,每日新增病例连续5天在50例以下,蚊媒密度达标率连续15天在99%以上。
这份成果来之不易,背后凝集着国家和省的关心瞩望和悉心指导,更凝聚着江门全市上下各级各界的团结一心和不懈努力。
通过此次攻坚行动,这座城市守护了人民健康,实现了全域环境蝶变,探索出更多可持续、更具韧性的长效举措,为常态化防控和建设优质宜居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全球基孔肯雅热疫情非常活跃。世界卫生组织在7月份就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截至9月,今年全球已超过40个国家报告了近45万病例,包括150例死亡病例。
9月中下旬,我市出现基孔肯雅热疫情反弹。针对疫情形势,江门于9月20日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全力以赴开展疫情防控和爱国卫生运动。
——过程中,江门灵活应对,有效克服多重困难。
面对老旧楼栋、闲置房屋、冷巷、山体、水系等环境多样复杂,蚊媒在广东活跃时间长且在九月和十月最为活跃,“桦加沙”“麦德姆”等连续台风带来降雨,以及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人群流动性大等不利条件叠加影响,江门持续优化防控策略,有针对性地出台系列防控攻坚方案和战法:
当超强台风“桦加沙”来袭,统筹做好抗台风防疫情两线作战,部署“在外抗台风、在家灭毒蚊”;凝聚最大合力,江门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关于加强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的决定》,将防控纳入法治轨道,明确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研究晴雨天、不同地形的成蚊消杀打法,细化城乡孳生地清理指引,被省卫健委、省疾控局在全省推广;树立全国全省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国庆节前全面部署防外溢工作,积极创建无蚊景区、无蚊酒店、无蚊站场等无蚊场所。
这些做法,让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也为接下来的常态化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过程中,江门众志成城,形成共护美丽健康家园的强大合力。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科学防控蚊媒传染病的核心,就是控制蚊媒密度。
在科学精准开展疫情防控的同时,江门着眼长远,积极探索推动蚊媒传染病防控从被动应急处置向长效综合治理转变,持续开展“两清一灭”大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
全市共出动环境整治力量194万余人次:广大医务人员、一线防疫人员、社区工作者以及志愿者日夜奋战;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群团组织、新就业群体及海外侨胞等社会各界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同向发力;广大市民充分理解、支持和配合,家家户户齐参与、男女老少齐上阵,形成全民共治、共创洁净的强大合力。
——过程中,江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从“控疫情”到“优环境”的长效治理之路。
自启动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以来,江门全员全域的爱国卫生运动迅速铺开。以清理蚊媒孳生地为重点,全市累计清理处置垃圾杂物35.5万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活环境更加健康宜居。
在城市,紧盯背街小巷、天台楼顶、城乡接合部等“老大难”区域,开展卫生黑点攻坚;在农村,通过清理房前屋后、残墙冷巷、河涌边坡,让乡村既有“田园味”,又有“清爽感”;聚焦公共空间,提升河涌、公园、街道等公共区域“洁净度”的同时,对闲置地块、山坡空地进行“再利用”,不断扮靓“城市客厅”;守护重点场所,对农贸市场、校园、医院、交通站场、体育场馆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场所,进行“全覆盖、无死角”的环境卫生升级,让“干净”成为每个民生场景的“标配”。
从疫情防控的“应急攻坚”到城市环境的“长效治理”,江门以“一鼓作气”的韧劲,交出了一份兼具“防疫成效”与“民生温度”的答卷。
卫生健康守护和美丽家园建设永远在路上。站在新起点,江门将以更科学更精准的措施,持续巩固疫情防控工作成果,打造更加优质的城乡人居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