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招聘对接”迈向“深度共建”
黑龙江两大高校到江门访企拓岗,政企校联动开辟精准引才新路径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1-02 07:33   

    □江门日报记者 蔡昭璐 通讯员 江仁轩

    10月29日至30日,黑龙江工程学院、东北农业大学相继赴江门开展访企拓岗活动。他们带着学生简历和合作设想,走进江门装备制造、食品及大健康企业实地考察,为学生对接优质岗位,同时寻求校企技术合作。

    作为“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秋季招聘活动(黑龙江地区)的后续回响,这趟南下行程既是前期江门北上引才成效的生动延续,更标志着南北政企校合作从“招聘对接”向“深度共建”迈进,为江门精准引才、定向合作开辟新路径。

    精准匹配产业需求

    访企路线“量身定制”

    走访期间,黑龙江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一行先后走进海目星(江门)、贝尔斯顿、中车广东等重点企业,深入了解江门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则聚焦江门食品及大健康产业集群,走访了顶益食品、李锦记、开平健之源等龙头企业。

    这两场“实地考察”,并非随机安排。黑龙江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其高校在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化学化工、电子信息等传统工科领域拥有深厚的积淀和优势,而这些专业学子正是江门实施“制造业当家”战略所急需的人才。针对此次走访,江门人社部门基于对黑龙江高校学科优势与江门产业布局的深度研判,为两所高校“量身定制”访企路线,实现“专业对口、需求对味”的精准对接。

    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黄锐楼表示,江门引才不盲目追求“高精尖”,而是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务实精准的策略。此次访企拓岗活动采取“政府搭台、校企参与、精准对接”的政校企联动模式,政府部门承担着“服务保障者”角色,为对接活动的成功举办提供有力保障。

    探索校企深度合作

    推动人才科研“双向落地”

    经过实地走访参观,江门的工业园区给黑龙江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系主任王希凤留下了深刻印象。“江门地理位置好、服务周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成长土壤。学院主动联系江门人社部门沟通此次来访,希望能为学生拓展优质就业岗位,并与企业共建合作机制,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王希凤表示。

    爱才的江门企业积极回应高校的合作需求。江门市贝尔斯顿电器有限公司人事部主管李少琼直接抛出“订单班”合作构想:“目前企业正在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学院的机械、人工智能、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学生与企业需求比较吻合。”李少琼说,通过共建“订单班”,企业可以派技术骨干去学院授课,同时邀请学院教授团队深入企业指导研发,以此实现产业与教育的无缝对接与融合。

    “江门产业基础好,食品行业聚集度高,发展潜力大。”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党委副书记钱芳用“热情、专业、有潜力”形容此次江门之行。在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参观时,企业对质量的严苛把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助力,让她切身感受到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高度负责与担当。

    此次东北农业大学带来了37份“精选简历”,其中20余份为研究生简历,学生来江门就业发展的意向明确。“通过之前的招聘活动,我们已让学生提前了解江门企业,此次带简历实地对接,就是为了打通‘最后一公里’。”钱芳表示,江门扎实的产业基础、宜居的城市环境,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在这里实现高质量就业,用所学知识服务产业发展。未来希望从人才、科研、社会服务三方面与江门携手,既输送优质人才,也结合企业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助力产业升级。”

    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全球供应链高级招聘经理黄彦彰坦言,高校来访不仅能让更多学生了解企业运作,也为人才引进提供了“直通车”,“目前收到的学生简历质量很高,专业匹配度也很好”。希望与东北农业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人才引进等方面深度联动。

    深化政校企协同

    构建长效合作机制

    从前期北上携万岗引才,到高校主动南下访企,这是江门承办黑龙江专场招聘活动成效持续发酵的充分体现,更证明江门的产业优势与引才诚意得到认可。

    “作为‘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秋季招聘活动(黑龙江地区)承办方,江门赴北方高等教育强省招才引智,展现了广纳天下英才的开放格局。”黄锐楼说,特别是在招聘会期间,我市与黑龙江14所本科高校、广东省黑龙江商会、七台河市城投集团等签署人才合作协议,得到高校的高度认可。当时就有不少院系负责人主动对接,表达出强烈的合作意愿,为下一步持续深化政校企对接,开辟引才新路径增强了信心。

    黄锐楼表示,通过访企拓岗活动,一方面可以凝聚政校企三方引才合力,推动合作成果落地,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另一方面能够向黑龙江高校学子传递一个清晰信号:江门不仅有政府的诚意,更有企业实实在在的发展平台。未来,江门将深化与黑龙江高校的合作,推动订单培养、产学研共建等合作模式常态化,为“制造业当家”战略储备更多优质人才。

(责任编辑: 李芳菲  二审:宁园  三审:徐铃静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