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统计局二级调研员赵前斌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郭华鸿

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邓复群

五邑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副教授王璇

五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卢勇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达潭辉

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宋洁

市委政研室社会发展研究科科长黄仕成

市委党校政治和法学教研部副主任、讲师李向军
10月31日下午,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举办江门市社科理论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家座谈会。市委宣传部分管领导、市社科联负责同志以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国家“十五五”规划方向与江门发展实际,深入开展研讨交流,共谋发展良策。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实践部署,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创新等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大家一致认为,全会精神为新时代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社科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与会专家结合江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多学科、多视角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理论观点与政策建议,为推动全会精神在江门落地落实、见行见效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
会议要求,全市社科界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持续加强理论阐释和宣传普及,推动全会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整合社科力量,深化理论研究,促进成果转化,为江门在“十五五”时期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贡献社科智慧与力量。
本次座谈会主题鲜明、内容充实、讨论热烈,有效凝聚了思想共识,明确了研究方向。下一步,市社科联将持续组织全市广大社科工作者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系统研究、专题研讨和宣传宣讲,推动形成更多高质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门新篇章注入强劲的理论动力和思想活力。文/图黎禹君 罗志坚
市统计局二级调研员赵前斌:
优化经济布局 抓机遇求发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面对重大发展机遇,我市必须立足全局、科学谋划,为未来实现更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推动经济布局由“J”型向横“T”型转变。加快融入珠江口东岸强辐射圈。推进“江门—深圳”点对点交通体系建设,实现一小时通达,优化高速网络连接南沙、前海、横琴等地。加快建设银湖湾滨海新区,承接珠江口东岸产业外溢;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精准招商补链强链;加快城区沿江门大道南向延伸发展。对标珠江口东岸城市的制度型开放经验,简化审批流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园区共建、飞地经济等合作模式。
二是联动珠海共建广东沿海经济带大门户。和珠海统筹黄茅海两岸空间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珠西新增长极。共建海洋集群,联动广海湾与高栏港,发展临港经济。整合两市及周边滨海旅游资源,共建“南海浪漫之旅”。合作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建立跨区域环保机制,推进流域治理与生态保护。
三是精耕空间腹地,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采取跟随策略,跟踪全球科技与湾区产业动向,聚焦产业链中游,快速切入成熟领域。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地、高端制造配套基地。培育本土骨干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优化产业生态。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郭华鸿:
善用“加减乘除”法 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确立为“十五五”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要推动这一原则落地见效,必须善用“加减乘除”法,实现“放得活”与“管得好”有机统一。
一是勇做“减法”,激发市场活力。通过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为市场主体松绑赋能。
二是善做“加法”,筑牢发展根基。在公共领域和战略安全领域精准发力,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三是巧做“乘法”,释放创新动能。运用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撬动社会创新投入,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方式,激发新业态活力,深化数据要素改革赋能产业升级,实现发展效能倍增。
四是实做“除法”,畅通经济循环。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强化反垄断执法,加强政策协同,统一市场监管,清除市场流通堵点,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加减乘除”四法协同发力,才能共同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以系统思维统筹四法运用,该放的放活、该管的管好、该扶的扶强、该清的清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邓复群:
科学谋划银湖湾滨海新区发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十五五”规划,对国家未来发展作出重要部署。银湖湾滨海新区位于新会区东南部,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快开发的区域,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和江门滨海绿色智慧新城。
当前,必须进一步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到发展银湖湾滨海新区是服务国家战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未来需科学谋划新发展规划,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新区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例如,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采用“市直派出机构+新区内设机构+有关事业单位+市级开发平台”的复合管理模式,可能导致决策链条过长、协调成本较高。在产业发展与项目推进方面,尽管已有多个重大项目落地,但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充分显现,部分项目仍处于基建阶段。在校企合作与配套民生工程方面,标杆项目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与滨海新区在相互促进上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校企合作、产学研联动融合远远不够,高校配套设施还跟不上。
面向未来,银湖湾滨海新区应在巩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着力破解薄弱环节,优化管理机制,加速产业集聚,深化校企融合,提升公共服务,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五邑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副教授王璇:
将“六个坚持”重要原则落到实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对未来5年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基于对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和复杂形势的深刻洞察,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以及对党和国家事业未来发展趋势的精准判断。《建议》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六个重要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六个坚持”重要原则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我们要深刻领悟“六个坚持”重要原则的科学内涵,并将其落到实处。“六个坚持”是一个内在统一、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清晰勾勒出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科学把握历史规律进行战略谋划的深远智慧。
五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卢勇:
以系统观念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当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交汇,江门如何在服务全国大局中下好先手棋,进一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面向未来,要以系统观念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处理好“新与旧”“点与面”“虚与实”“近与远”这四对关系,在实干中走出一条具有侨都特色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是统筹“新”与“旧”,构建迭代发展的产业生态。坚持“迭代”而非“替代”的发展逻辑,推动新旧产业在融合互促中实现共生共荣,一方面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新树扎深根”。
二是协调“点”与“面”,优化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围绕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和核心平台精准发力,以“点”的突破带动产业全局的全面繁荣,形成全域共振的发展格局。
三是融合“虚”与“实”,激发数智赋能的倍增效应。要加快“数字江门”建设,完善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畅通金融活水,推动数字经济、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四是平衡“近”与“远”,保持持续发展的战略定力。“近”关乎当前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远”决定着未来的产业格局与发展后劲。近远衔接、协同发力,既要以务实举措稳住当下经济增长基本盘,更要以战略眼光前瞻布局培育未来竞争力。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达潭辉:
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现代化侨都建设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高质量发展确立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主题,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结合当前实际,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现代化侨都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强化创新驱动,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力度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新能源电池材料、盾构机核心部件等领域实施技术攻关。
二是推进“三化”转型,构建现代产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实施“链式改造”专项行动,推广金属制品、造纸产业链转型经验,在纺织服装、水暖卫浴等行业建设智能工厂。积极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加快布局未来产业。
三是提升平台能级,打造产业集聚高地。优化园区布局,加快推进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3个先行启动区建设,建好硅能源、新能源电池、安全应急等11个特色产业园,着力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区。
四是加强要素集聚,破解发展瓶颈制约。吸引高端人才向江门集聚,搭建平台促进人才与企业对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科技金融,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建设制造业数据服务平台,提升数据要素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
五是优化生态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政务效能,加快政策落实,强化法治保障,开展营商环境领域专项整治,解决不作为、慢作为问题,建立企业满意度评价体系。
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宋洁:
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育 促进侨乡文化繁荣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作出了战略部署。为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育,促进侨乡文化繁荣,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优化结构,建设高质量传承人队伍。遵循“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精神,构建科学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体系。根据项目级别、存续状况与传播范围,适度增补中青年代表性传承人,注重年龄梯度和区域门派的平衡,推动形成老中青结合、多元风格并存的传承梯队。
二是创新机制,探索群体传承模式。响应“推进改革创新”要求,针对龙舞、庙会等群体性特征显著的项目,试点开展代表性传承群体评选,强化集体协作与团队传承。同时完善评审标准和管理办法,确保群体传承模式科学有效,破解个体传承难以支撑完整技艺体系的难题。
三是强化管理,完善考核激励与退出机制。落实“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要求,健全传承人考核体系,探索量化评估与综合评议相结合,对履职不力或违规者实行退出机制,完善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奖励制度。
四是提升觉悟,增强传承人的使命担当。鼓励传承人打破门户限制,面向具备资质、有热忱的学习者开放传艺。通过政策扶持改善其发展环境,拓宽增收渠道,推动核心技艺的完整传承。
五是多措并举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依托政府和媒体平台宣传传承人的成就与贡献,提升其社会声誉;拓展其通过技艺实现体面生活的途径,落实补助津贴,探索医疗保障等福利,增强其获得感与荣誉感。
市委政研室社会发展研究科科长黄仕成:
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历史主动精神极为重要,尽管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但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掌握历史的主动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把握历史主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鲜明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独特优势,其精神的核心在于“主动”二字——主动研判形势、主动谋划布局、主动改革创新、主动应对挑战。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江门实践,并非易事,特别是当前江门经济社会面临的问题还比较多,存在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回顾“十四五”,市委实施“1+6+3”工作安排,推动了多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强势破局。
展望“十五五”,我们面对风险挑战,更须牢牢把握历史主动。不仅要坚持在原有关键领域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更要科学谋划新的工作抓手,特别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等重点方面,加强实践探索,找准江门实际与国家战略的结合点、发力点。唯有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才能在更好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的同时成就江门自身的现代化。
市委党校政治和法学教研部副主任、讲师李向军: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这要求我们在开创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新局面的基础上,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效能,以更高水平社会治理为实现“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十五五”时期,江门要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要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大抓基层工作;要持续推进市县镇联动,提升综治中心实战能力;要强化社区运营理念,增强基层社会治理“造血”功能;要完善协同机制,提升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效能;要加快推进数字江门建设,以数智融合提升智慧治理能力。
“十五五”时期,江门要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强人工智能同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相结合,积极构建更加智慧、更有温度、更具活力的智能社会,为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江门实践新局面提供战略支撑和坚强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