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们在课后沉浸于体育运动。
走进开平市三埠街道西郊小学,课堂上,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课后服务时段,校园里洋溢着歌声、笑声和呐喊声。这一切,与该校近年来大力推进的教育教学改革密不可分。“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唤醒与点燃。”西郊小学校长冯小雁表示,该校围绕“让开平教育强起来”五项工程,构建“党建+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体系,以“让每一个孩子都出彩”为使命,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敖转优
“双轨模式”课后服务 从“托管”到“赋能”
“双减”政策实施后,如何优化课后服务成为每所学校必须面对的课题。“我们的课后服务以‘家长放心、学生受益’为核心,构建‘基础托管+特色拓展’双轨模式。”冯小雁介绍道。
据了解,西郊小学的基础托管服务聚焦“减负提质”,教师精准为学生答疑解惑,避免学生回家后遇到“作业难”问题,切实减轻家庭辅导压力。特色拓展服务紧扣“全面发展”目标,开设趣味阅读、英语口语、体育竞技、合唱等多门兴趣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课。
冯小雁认为,课后服务不仅是为了解决家长接送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搭建个性化成长平台,“两项服务无缝衔接,实现了课后服务从‘托管’到‘赋能’的转变”。“我们希望通过丰富的课程选择,让学生在课后能够发展特长、释放天性。”她补充道。
因材施教
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
“教育不是整齐划一的流水线,而是精耕细作的园艺。”冯小雁表示,西郊小学从课程供给、教学实施、评价激励三方面践行因材施教理念,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教学中,我们实施‘精准关注’。”冯小雁说,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性课题,对暂时落后的学生进行课后个性化辅导。“作业设计也充满匠心。学校实施分层作业,让学生都能通过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作业,巩固知识、获得成就感。”她补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西郊小学还推行“精准培优辅差”,每位教师对接5-8名学生,跟踪其学业与心理动态。在评价机制上,该校采用“多元标尺”,不仅看成绩,更关注进步幅度、特长发展,设立了“进步之星”“校园之星”等奖项,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冯小雁还分享了她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责任是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提供适合的土壤,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分层培养
助力教师成长
优秀的教育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在冯小雁看来,一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优秀教师,需要具备“四有好老师”的核心特质: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西郊小学构建了“分层培养、多元赋能”体系,为教师搭建全方位发展平台。
“基础层面,我们常态化开展‘每周教研+每月公开课’,聚焦课堂难题共同研究解法。”冯小雁介绍,该校还通过“师徒结对”传帮带,助力年轻教师快速站稳讲台。
在教师能力提升层面,西郊小学依托“名师工作室”开展课题研究与教学创新;每年选派教师参与国家级、省级培训,跟岗学习,学习先进教育理念。
激励层面,西郊小学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优质课、论文评选;搭建“教师成果展示平台”,分享教学案例与成长心得,让每位教师都能在专业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
作为校长,应该如何激发教师团队的活力和创造力,保持整个团队积极向上的氛围?冯小雁的答案是,“尊重价值、搭建平台、营造温度”三位一体。
“我们赋予教师成长自主权,鼓励他们参与课程研发、教学改革,允许根据学情创新教学方法。”冯小雁表示,学校支持教师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对有价值的创意给予资源倾斜,让教师感受到被尊重。
西郊小学还搭建展示与竞技平台,常态化开展教研活动,让优秀教师上台分享在课堂设计、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做法,让优秀成果被看见、被推广。
西郊小学还推行“团队共创”机制,充分发挥工会作用,定期组织教师团建活动,关注教师身心状态。
“我们希望团队既有竞争的活力,也有互助的温情,形成‘人人想干事、个个敢创新’的积极氛围。”冯小雁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