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部分思政教育存在“宏大叙事多、具体细节少”“理论灌输多、情感共鸣少”的问题,学生难将思政内容内化为价值观。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通过细微处渗透,能让思政教育从“有形”转为“无形”、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同”,是破解困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江门市北苑小学 杨庭辉
融入细节的必要性
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需依托具体场景与细节感知。相较于空泛“大道理”,贴近生活的细节更易引发情感共鸣。比如,用“科研工作者的通宵实验记录”讲述敬业精神,比单纯强调“爱岗敬业”更具感染力。细节化教育可以将宏大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感、可学、可践行的具体行为,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逻辑,降低他们的抵触心理,提升接受度。
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知信行统一”,细节是连接“知”与“行”的桥梁。校园里“主动为班集体做事”体现集体意识,实践中“教老人使用智能设备”体现尊老美德,这些细微行为是思政教育落地的体现。若忽视细节,思政教育易成“纸上谈兵”,只有将价值引领融入日常细节,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品德,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思政教育核心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细节”是串联各环节的纽带。教师课堂鼓励、食堂阿姨微笑、校园公告栏榜样故事、社会实践互助,这些细节可以构成隐性的“思政课堂”。抓住细节,才能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校园生活的壁垒,让育人渗透学生成长各环节,构建无死角育人环境。
融入细节的实践路径
课堂是思政教育主阵地,需将思政元素“嵌入”专业教学案例。科学课讲“芯片研发”时,引入我国科研团队“连续3个月调试参数、突破技术封锁”的细节,让学生在了解技术原理的同时,感受科研工作者的坚韧;语文课分析作品时,聚焦“杜甫民生关怀”“鲁迅批判精神”,让学生从文字细节体会文人的社会责任。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课前了解学生困难、课后耐心答疑,用“尊重关爱学生”的细节践行师德,实现“教书”与“育人”同步。
校园生活是“第二课堂”,细微布置与活动设计能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环境上,走廊以“钱学森路”“屠呦呦路”命名,教学楼挂“大国重器”展板,食堂餐桌贴“光盘行动”提示并配上袁隆平院士的照片,让节约理念结合榜样精神,比生硬标语更易接受。活动方面,开展“校园互助1小时”,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帮老师整理资料;组织“班级文化节”,引导学生搞卫生、定班规,培养集体意识;设“校园微榜样”专栏,每周宣传“捡垃圾的同学”“帮新生的学长”,让学生明白“思政在身边、榜样在眼前”。
社会实践是思政教育落地关键,需让学生在细节体验中懂责任。实践内容避免“走马观花”,聚焦具体问题:参与“社区养老调研”时,引导学生帮助老人解决“手机缴费”“药品分类”问题;开展“从一粒种子到餐桌”项目,让学生了解食材到饭桌的全流程,理解“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意义。
“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是以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实现价值引领“精准滴灌”。课堂细节案例、校园细节场景、社会实践细节体验,可以让思政教育从“高高在上”变为“触手可及”,最终实现“育人成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