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台山市越华中学和蓬江区紫茶丰雅小学。

我市各校对易积水、易藏污的卫生死角进行清理,环境焕然一新。
秋风拂过蓬江区紫茶丰雅小学的操场,修剪整齐的绿植间不见杂草踪迹,教学楼后的排水沟畅通无阻。这样的洁净场景,如今已成为江门校园的常态。为巩固基孔肯雅热等蚊媒疾病防控成果,全市各校围绕“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持续发力,曾经的卫生死角变成洁净空间,积水隐患被彻底清除,校园环境焕然一新,为师生的健康筑起坚实防线。文/曾婧 图/曾婧 学校提供
每一处细节都不放过
校园环境的提升,始于对每一处卫生死角的精细整治。蓬江区紫茶丰雅小学积极响应号召,结合校园实际开展环境整治行动,组织师生对校园内易积水、易藏污的区域进行全面排查与清理,通过划分责任区域、明确管护要求,切实降低蚊虫滋生风险。
在新会圭峰小学,后勤团队针对后山绿植带杂草丛生、生物园易积水等问题,展开了集中整治。校领导带领教职工连续奋战13小时,不仅清除杂草、修剪枯枝,还调用3辆大货车清运废弃桌椅,并对地面进行硬化处理。“这些‘老大难’区域如今焕然一新,校园整体环境更加洁净清爽。”该校党委书记周文斌表示。
江海区景贤初级中学则聚焦“高处死角”,组织师生与家长义工联合清理天台、楼梯房顶、泵房等易积灰存水的区域。“从高处的淤泥清扫到低处的水沟疏通,每一处细节都不放过。”该校副校长梁杏茹表示,家校合力让曾经的“隐患点”变为“安心区”。
环境整洁令人心情舒畅
洁净的校园环境,既依靠集中整治,也离不开长效机制与多方协作。鹤山一中引入无人机巡查卫生死角,结合人工排查,构建“巡查—整改—验收”的闭环管理机制。14台消杀设备覆盖教学区、宿舍区等重点区域,从空中到地面,从源头到细节,构筑起立体化的校园安全防护网。
在江海区礼乐中学,西侧河岸曾因长期缺乏清理,杂草丛生、垃圾堆积,形成多处积水死角。面对这一难点,体育科组教师主动投入清理工作,挥动镰刀清除杂草,清运石缝与草丛中的各类容器垃圾,并对低洼处进行平整填埋,从源头上阻断了蚊虫滋生途径。
环境的改善,让师生们感受到更强烈的安全感。新会李文达中学教师陈红丽坦言:“如今校园地面整洁、绿植有序,蚊虫明显减少,大家工作学习更加安心。”台山市越华中学教师姚卫茵也深有同感:“整洁的环境不仅令人心情舒畅,更让大家对健康防护有了实实在在的信心。”
美化校园促进育人实效
这场爱国卫生运动,不仅美化了校园,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师生的文明习惯。在台山市端芬镇海阳幼儿园,教师谢艳珍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悄悄发生变化:“以前孩子们玩完玩具随手丢,现在会主动归位,看到落叶也会跑去告诉老师,甚至自己动手捡起来。”在她看来,整洁的校园如同一堂无声的德育课,让“爱劳动、讲卫生”在孩子心中扎根。
不仅如此,学生们也积极担当校园环境的守护者。江海区景贤实验学校九(5)班学生唐笑参与清理后表示:“曾经杂乱的角落变得整洁,积水消失了,校园更加干爽。集体的努力让环境变好,也让我懂得了责任的意义。”新会东区学校五(2)班学生夏芷潼说,如今大家会主动捡拾杂物、清理杂草,“教室窗户擦得明亮,阳光洒进来格外舒服,大家都愿意共同维护这份整洁”。
校园环境整治不仅改善了硬件条件,更推动了文明风尚的形成。接下来,江门市教育系统将持续把环境治理纳入日常管理,通过主题教育、定期巡查等方式巩固成效,让洁净校园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让文明之风长久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