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毕松杰 通讯员 区志宏
11月4日召开的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研究处理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会议肯定了我市在县域实力提升、镇村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同时指出美丽圩镇建设成效待提升、乡村风貌改善难度大等核心问题。
会前,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农业工委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县(市、区)和镇村一线开展实地调研,形成初审意见。会议期间,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列席人员聚焦“百千万工程”推进堵点难点,精准建言、务实献策,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切实增强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提速攻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为高质量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贡献人大智慧与力量。
筑牢县域高质量发展基石
县域高质量发展是“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的核心支撑,更是打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基石。
“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今年1—9月,我市主平台各园区的大项目和行业龙头企业项目投资相对不多,各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下滑幅度均大于全省平均水平。实体企业招工难现象仍然存在,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种种问题导致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动能不足。”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农业工委副主任朱惠文说。
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统筹抓好“拓增量”与“稳存量”两大关键。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梁炎浓建议,一方面要健全招商引资全链条追踪机制,对引进项目的立项、建设、投产、效益情况进行全过程、无缝跟踪,做好各个环节协调服务,确保所引进的项目落地落实见效,防止出现“合同一签了之”的现象;另一方面要服务好现有存量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要素,培育其做大做强做优,稳住县域经济基本盘,避免出现“招来女婿气走儿”的失衡现象。
针对县域高质量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们一致认为: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切实推动各县(市、区)比学赶超,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全面落实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实施方案,切实深化深江、中江合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完善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切实助力企业发展。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发挥投资拉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持续化解企业招工难问题,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助力县域产业发展。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为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实现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产业、生态、治理相融合的乡村实践路径。
“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我市乡村风貌进一步改善难度大。典型村的数量不少,但拿得出手的精品村数量偏少。”朱惠文说。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直接关系到乡村建设的成色和人居环境的品质。“‘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治理排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市37条纳入清单的水体已完成治理28条,值得肯定。但在实地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一些深层次问题,例如水体分布散、季节性特征明显、现有治污设施处理能力不足以及资金保障存在缺口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城建环保工委主任陈旻说。
治水的根本力量在于群众。必须积极发动村民,变“要我治”为“我要治”。“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全面提升村民参与感、主动性,广开言路,认真听取群众关于治理方案的意见。同时要压实主体责任,健全长效监管新机制,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全面纳入‘河长制’职责范围,作为日常巡查与监督管理的硬任务。通过强化部门联合行动、建立信息共享与巡查交接机制,完善精细化的台账管理制度。”陈旻说。
农村水体污染问题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陈旻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坚持系统思维,将黑臭水体整治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产养殖尾水管控、种植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统筹规划、一体推进;在此基础上,要强化措施的过程监测与治理效果的后期评估,确保投入见到实效。
就进一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们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推动六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农业+”多元增值的集体经济发展特色路径,打造“侨味”浓郁的“文旅+农旅”特色精品线路,加快开平-台山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建设;做好铁路、高速公路、主要高速出入口、主要国省道的环境整治,推进典型村片区化、组团化发展,示范带动乡村风貌管控和整体提升;持续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长效管护投入。
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精准的要素保障,是推动“百千万工程”向纵深发展的核心引擎。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抓手,在化解用地指标不足、耕地碎片化、村镇留用地闲置低效等问题方面具有巨大的政策空间,可以有效释放土地资源潜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部分群众对土地整治、统一流转等政策存在认知误区,担心权益受损,且受传统观念影响,参与积极性不高。同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投资需求大,部分项目资金平衡压力也大。加上相关土地指标交易收益转化机制不完善,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影响项目落地见效。”全国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黄达昌说。
进一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关键在于发挥其全域性和综合性优势。黄达昌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工作中要紧密结合群众实际需求,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宣传解读,切实提高群众对土地整治、流转政策的知晓率与理解度;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广泛引导和吸纳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确保工作赢得群众支持;积极探索构建由国企、政策银行、村集体、社会资本和村民共同参与的多元实施模式,让相关的村集体、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就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们达成一致意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发展城乡政务、文化、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抓好县镇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扩权强县改革扩面提质;完善就业创业支持体系,促进就业提质增效;深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空间,在推动城乡融合上进行积极探索;推进县域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各类政策扶持;加强各方资源统筹,强化对基层政策指导和帮助;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汇聚共建共治共享强大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