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韵润心 匠骨铸魂
江门市技师学院学生代表谈《侨乡文化培养历史自信育人模式探索与创新》课题收获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1-09 07:33   

卢荣恒(左一)参加新会区垃圾分类文创产品设计活动。

卢荣恒(左一)参加新会区垃圾分类文创产品设计活动。

卢荣恒创作的作品。

卢荣恒创作的作品。

许诗谊创作的作品。

许诗谊创作的作品。

    2023年,江门市技师学院开展《侨乡文化培养历史自信育人模式探索与创新》课题。课题启动后,通过系统挖掘、整合并活化独特侨乡文化资源的方式,构建起一套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育人新模式。同时构建了系统的思政教育资源库,创新性开辟“德育实践、课程实践、文体实践、科创实践”四维实施路径,将侨乡文化全过程融入校园生活与教学环节。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育人模式初见成效。近日,记者走进江门市技师学院,聆听两位学生代表分享其在该课题引领下的收获与感悟,感受侨乡文化在他们心中播下的种子如何生根发芽。

    文/图 吕中言

    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卢荣恒:在专业实践中淬炼报国匠心

    “我常常觉得自己在江门市技师学院不只是学习一门专业,还在与一代代侨乡人进行精神对话。”江门市技师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卢荣恒这样描述该课题对他的影响。

    德育实践为卢荣恒打开了通往侨乡历史的大门。在新会陈皮村,他看到了侨乡人民对传统技艺数代不变的匠心坚守;在荷塘纱龙非遗传承基地,他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凝聚家族的强大向心力;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早期华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创业史,震撼了他的心灵;在梁启超故居,先贤“胸怀天下,维新救国”的爱国情怀,成为激励他前行的精神灯塔。

    文化感悟并未止步于参观,更融入他的专业课堂。在《商业导视设计》课上,老师引入了真实的银信博物馆导视系统项目,并通过学院自制的短片《行走的课堂——家国银信》,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银信”背后“汇款单虽轻,家国情义重”的内涵。卢荣恒和他的同学尝试将这种文化精神“转译”为现代设计语言,实现了文化与专业的无缝衔接。

    当内心的感悟转化为手中的创造时,卢荣恒真正领悟到“技能报国”的内涵。在广东省第二届科技发明与创新大赛中,他大胆将大漆工艺、新会红木家具、螺钿技法与鱼灯图案相融合,创作出极具侨乡特色的大漆家具作品,并荣获全省二等奖。

    回望近两年的成长,卢荣恒表示:“岭南传统文化让我感受到匠心与传承的魅力,华侨华人文化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坚韧与信义,侨乡红色文化让我更有家国情怀与担当。我希望未来能成为一名‘思想正、技业精’的新时代红色工匠。”

    广告专业学生许诗谊:从文化茫然到精神觉醒

    刚入学时,“侨乡文化”对广告专业学生许诗谊来说,仅是课本上模糊的概念与几张老照片。直到课题启动后,她加入“红色工匠”社团,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她清晰记得入学时自己填写《关于五邑文化认识》问卷时的茫然,尤其对“何为银信”一无所知。转折点发生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的参观活动中,一封泛黄家书上“儿寄大洋十元,望母治病”的工整字迹,以及旁边仿制的半块干粮,让她印象深刻。后来,当她以“侨乡文化传播使者”的身份站在侨博馆,向观众讲述照片里脚戴镣铐的“猪仔华工”在秘鲁甘蔗园劳作的血泪史时,那份历史的沉重与侨胞“卖身七年换家园”的担当,让她明白了“落叶归根”背后的家国大义。

    实践的满足感进一步坚定了许诗谊的文化自信。当她和同学们创作的碉楼文创作品被选送参展并收获肯定时,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价值认同。跟随“红色工匠”志愿队下乡绘制侨乡振兴主题墙绘时,邻家阿婆递来的一碗凉茶和那句朴素的感慨:“当年像你们这么大的孩子很多卖身去海外做劳工,现在你们读书、画新村,这个时代好!”让她真切体会到技能服务社会、文化滋养乡土带来的幸福感。

    她坦言:“曾经总觉得自己只是个学技术的‘小工匠’,现在才明白‘红色工匠’四个字的意义:不仅是手上功夫,更是心里的根脉。”如今她的背包里总揣着一本《五邑侨乡故事》,侨乡文化已成为她的精神座右铭。

    她表示:“我愿将侨乡精神刻进骨子里,不仅要成为一名好技工,更要成为一个有温度的文化传承者。未来我要将碉楼的纹样刻进设计作品,让世界看见五邑青年的匠心,永远带着故土的温度与光芒。”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