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全面落地,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模式难以为继,而以前置性作业为抓手的“先做后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模式,正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三埠街道迳头小学 吴润巧
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前置性作业具有鲜明的超前性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设计前置性作业时,要紧扣重难点,让学生在感知内容的同时明确疑惑,为课堂上针对性学习打好基础。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往往充当知识的单向传递者,学生则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的空间,不仅自学能力差,更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前置性作业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完成一次深刻的教学观念变革——将课堂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以《花钟》教学为例,课前让孩子们搜集不同花朵的开放时间。课堂分享时,“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午时花在中午绽放”等发现此起彼伏。此类实践生动说明,前置性作业能有效推动学生主动拓展知识,形成“越探索越有趣,越有趣越愿探索”的良性循环。
把握好作业难度与题量
作业设计需遵循分层原则,兼顾学生的差异。理想的前置性作业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部分知识点,体会到自学的乐趣,同时又要设置适当的难度梯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题量的控制同样关键。过多会增加学生负担,与“双减”政策背道而驰;过少则无法达到预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设计的《雷雨》前置作业:只需要填写雷雨前后变化的表格,并提出两个自己阅读时产生的疑问。这样的设计既简洁又有效,帮助学生梳理了课文内容,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切入点。
丰富前置性作业的实践路径
课前作业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基础型作业:通过查字典自学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这些是各学段的常用形式。拓展型作业:如教学《花钟》前,要求学生搜集更多花朵的开放时间,既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拓展了知识面。创意型作业:针对结构清晰的课文,可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思考型作业:收集学生自学中的疑惑,让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同时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针对难度较大、比较复杂的问题,可在课堂内完成前置性作业。这种方式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前置性作业为课堂互动奠定基础,可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分角色扮演:通过模仿人物对话与动作,将文字动态化,帮助学生构建角色形象。小组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弥补学生思维的片面性。教师只适当引导讨论方向,若讨论偏离重点,教师则应及时介入,进行重点讲解。课内竞赛:围绕课前作业开展分组或个人竞赛,展示优秀成果。
给予及时反馈与激励
评价环节在前置性作业实施过程中至关重要。课前收集作业后,教师需要认真分析完成情况,据此调整教案。评价应科学客观、富有指导性,对优秀作业可以适时展示交流,帮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的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评价不应局限于教师单方面,可以引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多种方式。
前置性作业相比传统教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深入研究前置性作业的设计策略,灵活运用多种形式,最终实现“助力学生主动学习且不增加负担”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