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江区穗华实验学校文学社由学生自主运营自负盈亏
告别“等靠要” 让学生“当家做主”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1-12 07:34   

文学社成员向家长推荐诗集《诗海童心》。

文学社成员向家长推荐诗集《诗海童心》。

文学社成员录制文创产品发布视频。

文学社成员录制文创产品发布视频。

《穗悦报》越办越好,“文创产品家族”也不断壮大。

《穗悦报》越办越好,“文创产品家族”也不断壮大。

    “老师们!过来看!过来选!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近日,在蓬江区穗华实验学校的课外活动中,该校文学社的成员显得格外忙碌。他们礼貌地拦住路过的老师:“老师您好,这是我们文学社创作的《穗华文集》,还有我们编辑的报纸《穗悦报》,记录了很多校园趣事,您有兴趣吗?”

    这不是一次预设的表演,而是该校文学社“集团化”管理下的日常实践。“文学社6年前从一份报纸起步,发展成为拥有自主创作诗集、画集、文集、文创饰品等产品体系,由学生自主运营,自负盈亏的‘小集团’。”文学社负责教师孙磊表示,这一切的目的并非让学生学会赚钱,而是让文学社成为“梦工厂”,把学生的思维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在“我要做”中告别“等靠要”,真正实现让学生“当家做主”。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吕中言

    从零到一 自主办报

    2019年,穗华实验学校文学社成立,并设立了清晰的架构:社长1人、主编2人、责任编辑12人,所有岗位均通过竞争上岗。文学社成员日常的交流活动、学习会等都不涉及任何费用。在后续的交流中,学生们希望可以自主办一份和学校相关的报纸,经过多方沟通,学校同意提供启动资金,让学生们办报并进行后续运营。

    选题、采访、写稿、排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当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第一期《穗悦报》成品摆在面前时,学生们有了新的思考:报纸的印刷需要成本,启动资金有限,如何让报纸持续办下去?大家很快得出答案,那就是卖出去。

    于是,课外活动时间的校园里,就经常会出现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回忆起第一次向老师推销报纸的经历,文学社首任社长关铭泽记忆犹新:“刚开始真的很紧张,手心都在出汗。虽然知道老师们都很友善,但还是怕被拒绝。”

    挫折,往往会让人成长。“后来我们学会了‘精准营销’,比如看到语文老师,就重点介绍与文学相关的内容;看到班主任,就介绍与班级活动相关的内容。当我们自信、流利地介绍自己的创作理念时,很多老师都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关铭泽说。

    “我们曾连续被几位老师以‘暂时不需要’婉拒,一度感到气馁,但小伙伴们互相打气,分享成功经验。当我终于成功卖出一份,并且老师还夸我们文章写得好时,那种被认可的喜悦,把挫折感都冲散了!”文学社首任主编林宛倩说。

    为了对文学社所有资金进行规范化管理,学校还成立了“穗华银行”,推出“穗华存折”,让学生的每一笔收入与支出都清晰可查。

    “文创产品家族”不断壮大

    第一期《穗悦报》的售罄,为文学社带来了短暂的喜悦,但也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们很快发现,仅靠卖报的收入,难以支撑文学社的长远发展和更多创新项目的实施。“要让我们的社团越办越好,必须想更多办法。”在这种共识下,文学社的运营模式开始了第一次转型升级。

    成员们把卖报积累的资金和剩余的启动资金利用起来,合作创作诗集《诗海童心》——这本凝聚了文学社成员心血的作品,从选题、创作、筛选到初步设计,全部由学生参与。他们还在校园内为诗集举办了一个小小的“新品发布会”。

    虽然诗集的销量没有达到预期,但并没有让学生们气馁。在后续的运营中,他们还尝试推出了《书香穗悦》文集,收录了成员们更成熟、更多样的文字作品,取得了不错的销量。“不知不觉,6年过去了,文学社迎来了不少新成员,大家的视野开阔起来,尝试面向全校征集作品,打造《穗华画集》。近期,文学社的产品线延伸到了文创实物——设计带有穗华元素的精美挂件。报纸、诗集、文集、画册、文创挂件……一个初具雏形的‘文创产品家族’不断壮大,如今的文学社就像一个微型的‘文学传媒集团’。”文学社另一位负责教师叶燕平介绍。

    “现在,我们每一项产品都有专门的成员负责。”文学社现任社长李孟轩表示,“比如报纸组、诗集组、文创组等,每一项工作都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心完成,有点像老师说的‘集团化’管理。”叶燕平表示:“老师的角色就是引导员,只在关键环节把关,比如内容的安全性和财务的规范性。具体的创意、策划、执行,则全部交给学生们。”

    在实践中远离“等靠要”

    目前,穗华文学社的产品主要面向全校100多位教职工以及每天在校门口指定区域接送学生的家长,核心目标是实现学生思维的转变。“为了让一个页面更加美观,我会和其他成员反复讨论,还会一起分析哪个时间段、哪个地点推广产品的效果最好。在这期间,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面对挫折的心态都在不断进步。”文学社现任主编李洛芊说。

    “我现在很多时候想的不是学校要我们做什么,而是在想能为学校和社团做些什么。虽然过程中会面对很多挫折,但看到社团慢慢发展起来,就觉得很值得。”文学社现任责任编辑陈定林说。

    学生家长陈女士感慨:“孩子以前比较内向,参加文学社的活动后,变得自信大方起来,回家还会跟我们讨论‘成本’‘推广’这些词,思考问题更全面了。”

    蓬江区穗华实验学校文学社的“集团化”创新管理,搭建了一个真实的实践平台。“文学社成员们远离了‘等靠要’的思想,逐步成为了校园生活的小主人,并在学习上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展现出更强的责任感和规划意识。希望未来他们会创作出更多产品,助力文学社发展。”孙磊说。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陈淑婷 三审:宁园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