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得: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国家安全教育内容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1-12 07:34   

    小学是国家安全意识启蒙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主阵地,如何在课堂上融入国家安全教育?基于此,本文旨在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合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江海区礼乐街道新民小学 伍顺燕

    构建目标体系

    立足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要求为依据,结合小学生认知规律,构建螺旋上升的目标体系。低年级聚焦“知与情”,通过认识国旗国徽、了解国土范围等具象内容,建立国家安全的初步感知;中年级侧重“情与意”,结合个人信息保护、基本法律常识等,深化对安全规则的理解,从国土安全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入手,加强国家版图和国土主权的宣传教育;高年级着力“意与行”,借助总体国家安全观启蒙、理性爱国引导等,促进认知向行动转化。

    在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四年级下册《网络新世界》等单元,侧重“安全规则学习”和“个人行为与安全的关联”。结合《网络新世界》中“学会保护自己”的内容,开展“信息安全小课堂”,让学生列举“不能告诉陌生人的信息”(如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理解“保护个人信息就是维护网络安全”。在《生活离不开规则》中,通过“交通规则与国家安全”讨论,将法律规则与公共安全、国家安全联系起来。

    深挖教材资源

    立足《道德与法治》教材,系统梳理爱国主义、规则法治、文化认同、生态保护、网络安全、民族团结等元素,通过“教材内容+安全主题”的有机嫁接,结合教材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国家安全。

    如结合三年级下册《网络新世界》,设计“我的信息我守护”情景剧,模拟应对陌生网友索要信息、识别网络谣言等场景,重点融入个人信息保护、识别网络谣言、文明上网等内容,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习安全规则。

    此外,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选取典型的爱国科学家事迹、泄密等警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讨论辨析,明辨国家安全的是非边界,从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围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家乡文化保护”等主题,探讨问题,组织调查,培养责任意识与综合能力。

    拓展学习空间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拓展学习空间,形成教育合力。比如,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营造安全文化氛围;通过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深化教育;与语文(爱国诗文)、科学(生态保护)、美术(安全主题创作)等学科协同渗透,形成课堂联动。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国家安全宣传教育片,如《护航之道——总体国家安全观纵横》等,让学生直观了解国家安全的内涵和重要性;展示卫星地图、国家版图等,帮助学生理解国土安全的概念。让学生在具象化学习中感知个人生活与国土安全息息相关,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挖掘丰富鲜活、适合启蒙的国土安全教育资源,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如邀请公安等部门人员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合国家安全教育,将国家安全意识自然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深化资源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为国家安全贡献教育力量。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陈淑婷 三审:宁园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