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梁华济学校,一流的校舍建筑、完善的设施设备,处处彰显着这所学校的与众不同。

旅德华侨在双水镇打造巴贝高文旅项目,让乡村更具发展活力。
银洲湖畔,金秋送爽。10月28日,年过八旬的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梁华济博士站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学校里,脸上泛起欣慰的笑容。梁华济博士已累计为家乡教育事业捐款2800多万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海内外乡亲世代相传的家国情怀。由他捐资建造的梁华济学校,历经三十载薪火相传,成为江门市一级学校中的优秀代表。作为著名侨乡,新会持续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不断搭建与新会海内外乡亲沟通交流的桥梁,引导其发挥“以侨为桥、搭桥引路”的重要作用,合力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到实处、落到深处。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简家琳
乡亲善举
润泽桑梓不停歇
“虽身在香港,我始终牵挂家乡教育。”在梁华济学校成立30周年教育发展大会上,梁华济博士的致辞饱含深情。30年前,这位香港知名实业家捐资1000多万元,用于原沙路小学和沙路初中的扩建工程。1995年10月28日,工程完工,沙路小学和沙路初中也正式合并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为表彰梁华济博士捐资办校、培育英才的善举,经上级批准把校名定为“梁华济学校”。当天活动现场,梁华济博士伉俪再次慷慨解囊,向学校捐赠191万元。
走进位于新会区双水镇的梁华济学校,一流的校舍建筑、完善的设施设备,处处彰显着这所学校的与众不同。如今,这所学校已获得广东省绿色学校、江门市教育工程建设先进单位、新会区素质教育先进单位、新会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梁华济学校的故事,是新会海内外乡亲心系故土、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的缩影。
在2025年新会区“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中,企业、侨团、华人华侨、港澳乡亲等认捐超4000万元,用于支持新会医疗、教育、乡村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比如,张瑞祥、许勤伉俪捐赠170多万元支持双水中心卫生院购置CT设备;罗世文捐资856万元用于幼儿园和小学的改造建设;亚太森博捐资102万元支持双水镇“百千万工程”和乡村基础建设,等等。
而海内外乡亲对家乡的贡献不止于公益慈善领域。旅德华侨林其添投资超3000万元,在双水镇龙脊村打造巴贝高文旅项目;澳门乡亲林振沛在沙堆镇独联村投资500万元,打造金燕澳葡食品加工项目;侨胞梁冠军投资建设的广州软件学院江门校区项目在今年9月迎来首批新生。
文化根脉
侨乡底蕴凝聚赤子心
新会,这片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土地,是岭南历史文化名城,旅外乡亲和港澳台同胞众多,形成了“海内海外两个新会”的独特格局。
行走在新会的大街小巷,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物随处可见。从古井慈谿学校的建校碑记,到由新会各乡各姓侨胞筹资合建的新会书院,一砖一瓦都凝结着新会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诉说着海内外乡亲爱国重视教育的初心。
文化是根,情感是桥。近年来,新会通过持续修复侨乡历史场景、打造品牌活动,不断增强海内外乡亲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以双水天台戴氏宗祠为纽带,海内外3000多名乡亲回乡,筹集600多万元,用于宗祠的重修工程。沙堆镇梅阁村和谐乡亲联谊会募资170多万元,支持梅阁码头的修缮工程。罗坑镇林氏家庙每3年举办一次宗亲祭祀活动,每次都能吸引大量海内外乡亲回乡寻根问祖。
品牌活动同样在凝聚侨心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今年,新会吸引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的102所华文学校参加2025年“少年中国说”华裔新生代朗诵大赛,擦亮“少年中国说”品牌。依托“少年中国说”品牌,新会积极传承弘扬蔡李佛文化。2024年11月,崖门镇京梅村举办蔡李佛第九届海内外武术交流活动,邀请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海内外弟子回蔡李佛发源地寻根。
机制创新
系统汇聚侨资侨力
今年以来,新会区委统战部创新工作机制,依托社会力量协作专班,在开展好“六个一百”共建行动的基础上,持续深化“侨助百千万”“百侨联百村”工作效能,主动链接港澳台侨资源,借助侨力促发展。
“我们系统梳理并用好港澳台侨资源,通过举办新春交流系列活动,持续深化与港澳在人才、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引聚更多的人才、资金落地新会。”新会区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李桂英表示。
据统计,今年以来,新会区委统战部与各镇(街)联动,组织78批次3000多人次的港澳乡亲回乡交流考察,切实推动一批合作意向落地。
新会还积极维系好、发展好侨力量,通过侨界人士、重点侨领、侨团等牵线搭桥,新会积极向外推介侨乡文化和营商环境,成功引进一批侨资项目。澳能新材料、迪生力、四海鱼蛋等亿元以上投资项目相继落户,为新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同时,新会持续推进港澳台侨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金盟文创园、扬航电商产业园已成功申报市级“侨梦苑”港澳台侨创新创业基地,正吸引越来越多港澳台侨青年返乡创业。
新一代港澳台侨青年不仅带回了资金,还有新理念。香港青年郑荣达将传统商行与线上平台相结合,通过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将新会陈皮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澳门青年赵永雄返乡在古井镇霞路村创办“和气农场”,打造集种植、观光、体验、玩乐为一体的农旅项目,为乡村产业升级注入全新活力。
如今的新会,有侨资企业超600家,带动就业4万多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梁华济的慷慨捐资,到港澳青年的创业热潮,侨力量正深深扎根葵乡乡村沃土。漫步葵乡,侨的印记处处可见,侨的情怀已化为润泽桑梓的甘霖,汇聚成建设家乡的磅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