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张茂盛
撰文:江门日报记者 张茂盛赵可义 皇智尧 朱磊磊 蔡昭璐
昨日,五邑大学校园内彩旗飘扬、笑语盈盈。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优秀校友们从各处赶回来,与邑大师生齐聚一堂。从乡梓广场落成仪式、十友楼修缮启动仪式现场,到鹤山楼台山楼等描红仪式、侨都高等教育40周年发展大会现场,他们深情的感慨、激动的泪水与欢乐的笑容交织,共同诉说着对这所由海内外五邑人内外合力共建高校的情谊。40年弦歌不辍,40载侨心铸魂,这一天的五邑大学,成为跨越山海的情感交汇点,奏响了传承与奋进的新乐章。
侨心向故土
跨越山海的感动与荣光
40周年校庆,是一场跨越代际的情感团聚。活动期间,“回归者”们的脚步带着岁月的痕迹,言语间满是对故土的眷恋与对教育的赤诚,每一份感动都源于“把根留住”的坚守,每一份荣光都来自“育才有成”的欣慰。
“站在这里,我感受到浓浓的家乡人文情怀。”祖籍江门开平的吴慧君站在乡梓广场上,动容落泪。作为五邑大学校董,她的桑梓情源自父亲吴荣治的言传身教——改革开放初期回江门办厂的父亲坚信“教育是人生发展、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份情怀如今由她延续。吴慧君不仅持续支持学校,更联动香港设计中心、纺织业联会与学校交流,带动香港青年来江门考察,用提案为学校科创赋能。
五邑大学董事会常务董事区柏来同样心潮澎湃。今年5月,他带头捐资的区柏来篮球馆正式启用,望着不远处的新球馆,他感慨道:“这是我作为澳门乡亲对故土教育的责任与担当。”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回江门投资以来,他便持续关注和支持家乡教育,用行动为学校蓬勃发展注入力量。
海外侨胞的情感同样炽热。85岁的旅美台山籍金融家、五邑大学第三届董事会常务董事刘冠华,旅居国外68年一直心系故土,自2014年起在五邑大学设立多项奖学金,从学业激励到义工奖励再到科创奖励,每一项都承载着他的期许。“每次回来都有新惊喜,学校水准、江门品质都越来越高。”老人言语中充满自豪。
香港和记行集团执行主席李文辉则感慨学校的变迁:“40年前这里还是农田,如今成为教育高地,让人感动!”从家族捐建“李永森楼”到共建电声工程技术中心,他的家族与学校联结数十年,“全世界五邑侨胞都是纽带,我们要把全球优质资源带回母校,让教育之花越开越盛。”
薪火永相传
精神接力中的坚守与传承
五邑大学的40年,是一部“爱国爱乡、兴学育才”的精神传承史。从创校时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们的热情奔走,到如今校董、校友接力支持的坚守,精神的火种在代际传递中愈发旺盛。
十友楼前,香港嘉华集团主席吕耀东目光久久停留在楼体上。1995年,父亲吕志和与九位挚友捐资千万港元兴建此楼,如今楼体修缮,他特意赶来见证:“看到学校蒸蒸日上,我感念父亲与五邑大学结下的深厚情缘,我要携手更多侨胞后代和港澳同胞新生代,让这份兴学初心延续。”
五邑大学董事会常务董事黄德豪的爷爷黄球,正是捐建十友楼的“十友”之一。他不仅接过接力棒,更联合发起“荣兆教育基金”,首期捐赠百万元人民币支持人才培养。“10年前陪爷爷参加30周年校庆的场景历历在目,”他呼吁更多人支持基金,“每一份支持都是对先辈精神的传承,都是对邑大未来的助力。”
创校元老、董事会永远荣誉会长马观适的坚守更显厚重。从礼堂、体育馆、教学楼到科研设施,他见证学校在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支持下的成长。“当年建校的每块砖石、每根梁柱,都凝聚着海外赤子的拳拳之心。”乡梓广场落成仪式现场他发言掷地有声,“如今学校成为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朝博士点奋进,我无比欣慰和自豪!”
精神接力也在校友中延续。校友会副会长冯永文17年前入学,首堂课便被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捐建故事打动。“母校教给我们的好学多思、求实创新的精神财富,是我前行路上最坚实的支撑。我要和校友们一道助力学子,让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贡献、让母校骄傲的人。”
1989届校友黄国彬,如今是开平市新红日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设立“黄国彬教育基金”,推动校企合作。面对学弟学妹,他深情寄语:“母校赋予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敢把世界当操场’的胸襟与力量,愿你们飞得高远,也记得常回家看看。”
40年侨心铸校,40载薪火相传,一路走来,学校的成长与发展得到了江门市委市政府,江门籍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侨团组织,以及历届校友、合作院校的关心与支持。
站在新的起点上,五邑大学正以侨为桥、以情为纽带,致力将“侨”的独特优势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实际动能,扛起新的时代责任和担当。
这次活动中,从与所罗门群岛国立大学、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等国际院校开展合作,到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国内院校携手共进,再到与华为、中集为代表的地方产业同频共振,我们看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浪潮中,在全球侨胞的期盼中,五邑大学正书写着服务侨乡、面向世界的崭新篇章。而那些跨越山海的深情与坚守,终将成为这所侨乡学府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邑大人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