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江门,正值“鸟的天堂”最佳观赏期,当数万越冬候鸟飞抵新会时,一批批“银发候鸟”也循着温暖气息同步“南飞”。
从东北“候鸟团”扎堆恩平,到成都银发专列开进台山,再到港澳长者选择在侨乡安度晚年——江门,这座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正以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银发群体迁徙地图上的“新坐标”,成为他们越冬养老的新选择。
当“候鸟式养老”成为老龄化社会的新趋势,江门为何能从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答案就藏在自然禀赋的馈赠、人文温度的沉淀与产业布局的远见之中。

江门市新会区养老中心于今年初入选“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其“医养一体”的养老模式吸引了不少香港长者入住。
“候鸟”择城
被称为“中国温泉之乡”的恩平,是不少北方长者过冬的首选,来自沈阳的李晓霞便是其中之一。
自退休后,李晓霞开始来南方过冬,还与朋友在海南购了房,但最终把越冬“根据地”选在恩平。“恩平空气好,温泉舒服,负离子高,很适合养生。”每年国庆假期,李晓霞就和朋友王玉华等人南下恩平,住到次年5月前后才返回东北。王玉华也对恩平赞不绝口:“这里不仅气候宜人,温泉也确实养人,我几乎每天都会去泡一泡。”
像李晓霞、王玉华这样的“候鸟老人”,在恩平良西镇的恒大泉都形成了聚居群落。他们大多通过亲友介绍组团而来,有些干脆购置房产在此长期居住。
作为最早一批来恩平定居的外地人,李天佑已成为这群老人的“牵头人”。他偶尔会开直播、发短视频,分享大家在恩平的生活。这些真实的日常,成了江门养老吸引力的“活广告”。
如果说恩平的吸引力来自“生态康养”,那么台山则凭借“性价比优势”打动中西部长者。今年10月,国铁成都局“熊猫专列·安逸号”首次开进江门,200多名银发游客在台山开启康养之旅。“这里沙滩细腻洁净,气候温润宜人,让人流连忘返。”来自成都的李女士说,台山物价亲民,生活节奏也更舒缓,特别适合养老。
对港澳长者而言,江门的吸引力更添了一层“乡愁”。调查显示,港澳养老资源紧张,55岁及以上香港市民有87.9%愿意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养老。江门与港澳同根同源,又具备生态优、生活压力小等优势,成为跨境养老的优选地。
近两三年,蓬江区白沙街道象山社区的“新江门老人”越来越多。社区6500余名居民中,60岁以上长者占比达1/4,其中约3成是近年定居的“新面孔”,既有外省长者,也有返乡养老的港澳乡亲。“他们大多为照料子女而来,却在江门找到安享晚年的‘第二故乡’。”象山社区党委书记刘晓梅说。
新会茶坑叶韵陈轩商行负责人陈浩南也发现,每到秋冬柑季,说粤语和带北方口音的面孔就会增多,其中不乏港澳长者,“他们和我们文化相近,讲究药食同源,对陈皮的价值非常认同,来买陈皮时会旅居一段时间,体验摘柑的乐趣。”
城留“候鸟”
“银发候鸟”的到来,不仅是对江门宜居环境的认可,更倒逼这座城市思考:如何从“养老目的地”升级为“宜养标杆地”?答案的核心,在于精准对接长者需求。
“安全与健康,是长者和家属最关心的事。”在新会维达健康安养之家,综合管理部副主管吴淑贞道出老年群体的核心关切。这家安养机构引进全球专业养老体系,并进行本土化创新。机构不仅设有医务室和中医门诊,还与新会区人民医院、新会区中医院建立了就医绿色通道,并特邀高资质医生上门服务,呵护长者健康。
同时,该机构特别注重“家文化”的营造,投资超1亿元打造了近万平方米建筑与超7000平方米园林。“希望打破传统养老院的刻板印象——这里不是驿站,而是长者安享晚年的家。”吴淑贞说。
在古兜温泉度假区,副总经理麦翠兰分享了另一种养老模式。“老人们来这里,首要追求的就是温泉自带的康养属性。我们的建筑群依山而建,人们泡在温泉里,能尽享自然美景,感受生态美。”麦翠兰说,这种返璞归真、远离尘嚣的体验,精准对接了银发人群渴望宁静、亲近自然的内心需求。但他们的需求远不止于此。为此,该度假区推出“温泉+”的多元化模式,为“候鸟老人”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感与吸引力。
社区作为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江门优化宜养环境的重点。以象山社区为例,该社区以老旧小区改造为抓手,加装便民电梯、增设适老化扶手……老社区“旧貌换新颜”。今年,社区还注册成立江门首家社区社会企业,集结25家“社区合伙人”,推出康养、助餐、陪诊等50余项服务。社区“益食堂”则通过多元模式解决长者吃饭问题,5个月来为近万人次提供供餐服务,成为长者口中“暖胃又暖心”的去处;“银发市集”更是将健康讲座、义诊、义剪等服务送到长者身边,“遇事有人帮、孤单有人陪”成为社区长者的共同心声。
“江门不仅有贴心的社区服务,更有适合长者慢享的‘宝藏风景’。”刘晓梅表示,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是江门城区的发源地,也是《狂飙》取景地,骑楼众多、侨味浓郁,特别适合长者休闲漫步。
文旅资源的适老化改造,也让长者的生活更有“滋味”。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导赏接待部经理胡映乐介绍,景区不仅向长者推出票价优惠,还配备了拐杖、轮椅、雨具等设施,并推出粤剧导赏服务,为长者提供“景中听戏,戏里品楼”的沉浸式体验,使其感受到文化魅力。
“候鸟”兴产
当“候鸟”足迹渐次增多,江门并未满足于“康养目的地”的定位,而是开始思考更深层的问题:如何将生态与服务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让银发经济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
今年以来,江门相继出台《江门市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行动方案(2025—2027年)》《江门市健康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文件,构建支撑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统筹布局推进产业集群化是核心方向。”市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江门将把银发经济发展纳入“十五五”规划,打造环龙舟山银发经济带和银湖湾银发经济产业带,建设1个省级及以上高水平银发经济产业园,发展智慧康养、抗衰老、康复辅助器具等产业;同时建立市级重点项目库,抓好亿元以上老年用品重大项目建设。
作为全国首批“社区智慧助老”行动试点,江门还将搭建全市性康养服务平台,整合养老机构、医疗机构、文旅项目等资源,提升长者及家属服务获取便捷度。“此外还将推动养老与多产业融合发展,丰富银发经济业态供给。”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说。
立足侨乡优势与高端养老需求,市发展改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江门正通过内外协同补上高端服务短板,吸引更多侨胞与港澳乡亲返乡养老。
国际合作方面,江门探索高端养老路径,正积极推动与德国蕾娜范集团的合作,计划引入其先进养老理念,并推动本地适老产品纳入其国际供应链,助力“江门造”开拓国际市场。同时,支持本地院校与蕾娜范集团谋划共建实训基地,为培养国际化护理人才奠定基础。湾区协同层面,江门将发展养老产业、银发经济与大湾区建设结合,推动“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港澳药械通”等政策扩面提质;与港澳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支持港澳投资者参与养老机构建设,探索打造老年用品研发、展示、贸易示范中心。
从“候鸟”择城到城留“候鸟”,再到“候鸟”兴产,江门的实践为银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视角:宜居是基础,服务是关键,产业是未来。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蔡昭璐 刘淑君 简家琳 黄颖欣 李淑珩 周晓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