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次实现同时开赛、同题写作。

选手们正在奋笔疾书。
微风送爽,笔墨生辉。11月16日,由江门市教育局、江门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江门日报社主办,江门日报青苹果、各县(市、区)教育局、各县(市、区)语委办承办,主题为“悦读家国,抒写华章”的2025年第五届江门市小学生现场阅读写作大会蓬江、江海、新会、台山、开平、鹤山、恩平七个赛区初赛比拼结束。本届赛事以“共写一题、同场竞技、现场批改”为核心理念,首次实现七大赛区同题比拼、同时开赛,来自全市各学校五、六年级的1121名写作选手与1012名阅读选手,在统一命题下展开文学素养的较量。这场大规模的少年文学盛事,不仅考验学生的创作能力,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的生动课堂。
创新赛制
七赛区联动打造公平竞技舞台
11月16日早上8:55,在蓬江赛区的江门市广德实验学校赛场,在所有选手和工作人员的见证下,江门日报社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兰萼从抽题箱中随机抽到了“题目二”。
“同学们,今天的题目是:2025年,我们迎来了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天安门前,盛大的阅兵式上,战机翱翔,战车轰鸣,战士们步伐铿锵,我们坐在电视机前,见证着一个强大、和平的中国。此刻:让我们穿越时空,挥笔作文,与英雄对话!诉说对象,是你通过书籍、电影、展览所了解的一位抗战英雄。他(她)可能是名垂青史的将领,更多可能是一位无名的战士、一位少年英雄、一位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家国的普通人。文章可以采用写信格式,也可以采用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之间的诉说;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主持人在现场宣读题目的同时,现场影像被同步传送至其余六个赛区。
当写作选手沉醉于文字创作时,另一赛场正进行着阅读素养的激烈角逐,选手们需要在50分钟内完成非连续性文本解析、古诗文鉴赏与创意阅读等环节。“同一时间段,同一题目内容,这一创新举措,既保证公平性,防止信息差,又能通过不同地区的作品观察文化多样性。”江门市福泉奥林匹克学校语文教师、本次大会评委李伟萍说。
学生点赞
“让我把藏在心里很久的话说出来”
对于本次赛事的写作题目,学生们纷纷点赞。“我很喜欢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他们的精神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曾经想象过很多次,如果有机会跟他们对话,我会说些什么,没想到这次的写作题目如此创新,让我可以把藏在心里很久的话说出来。这是一次难忘的比赛经历。”来自鹤山市碧桂园学校的六年级选手桂菲说。
“本次赛事阅读素养赛项的题目有难度,十分考验日常的积累,幸好我在赛前下了苦功。从去年开始,我就开始期待本次比赛的到来,我每周都会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引下,阅读好的国学书籍,如《论语》《道德经》等,没想到这次的阅读素养题目中,真的出现了与这些书籍相关的内容,让我明白,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和收获是成正比的。”来自蓬江区范罗冈滨江小学的六年级选手汪如鑫说。
评委点评
学生表现较上一届有显著进步
对于本次大赛的命题和选手表现,评委们给予了客观评价。五年级组写作评委、广东省胡务娟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新会圭峰小学副校长胡务娟认为,本次作文命题聚焦于抗战时期的英雄,旨在引导孩子们回望历史,致敬英雄。题目要求考生以书信或对话的形式与英雄进行交流,这一设定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然而,鉴于五年级学生对抗战历史的理解相对有限,夹叙夹议的写作要求对他们而言略显偏高和偏难。尽管如此,在众多作文中,仍不乏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它们结构对称,情感真挚。
六年级组写作评委、蓬江区范罗冈滨江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唐倚仪表示,本次作文命题堪称一次深刻且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生命教育。学生们的作文中,既有选择赫赫有名的抗战英雄,也有聚焦无名英雄的篇章。他们均能表达对英雄的赞美,展现对抗战英雄精神的敬佩。部分学生还能将英雄精神与当下社会相联系,告慰英雄,并抒发出“我们会将你们的精神传承下去”的坚定信念,使整篇文章显得较为完整。然而,也有部分同学误解了题目中“穿越时空”的概念,写成穿越至那个年代与英雄面对面交流,导致作文离题、偏题。
六年级组阅读素养评委、蓬江区紫茶丰雅小学语文科组长黄汉洪表示,总体来看,学生表现较上一届有显著进步,尤其在答题规范性和阅读速度方面有所提升,学生对《童年》《小英雄雨来》等名著情节、人物形象理解到位,说明课外阅读指导有效。反映出各县(市、区)在语文教学中注重阅读素养的积累与训练初见成效。
与此同时,黄汉洪也指出了一些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学成语、习用典”这一部分,成语接龙灵活性略显不足,部分学生在接龙环节,尤其是在遇到如“可歌可泣”这类以情绪动词(“泣”)结尾的成语时,出现思维卡顿,无法快速联想到“泣不成声”等常见成语。这反映出学生的成语词汇库不够宽泛,以及在高压环境下快速提取和转换思维的能力有待加强。
黄汉洪建议,在今后教学中,教师可进一步强化成语的动态积累与应用训练,提升语言迁移能力;深化古代经典名篇的教学,引导学生构建清晰的经典知识体系;强化文言文语感训练,注重哲理诗的多元解读与生活联结。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吕中言 张翠玲

